English

学术规范研究的若干问题

2004-11-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杨玉圣 张保生 我有话说

学术规范问题的提出、讨论与建设,主要是基于当今教育界和学术界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侵犯知识产权、违背学术道德等学术失范问题、学术不端行为和学术腐败现象。目前的当务之急是,“科研人员应正确认识学术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尊重他人研究成果和知识产权,遵守学术规范,切实扭转无引文、无视前人研究基础、无

新鲜经验和事实材料的空谈之风。”(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纲要》)就此意义而言,学术规范首先是为了亡羊补牢,有效防范学术流弊;与此同时,也是为了学术积累、学术建设与学术创新。

学术规范与学术教育

在当代社会,对学术的研究、对学问的追求已成为学者的志业。而在现代学术体制下,作为学术研究者,也只有受过严格的相应的学术规范教育、专业培养和学术训练,有章可循,方能入其门、得其道。就是说,如果想以学术为业,那就理应依据学界的成文法则或约定俗成的规则行事。在这种情况下,要保障健全的知识生产和学术传播体系,维护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学术生态环境,就离不开学术规范。

首先,学术规范有助于使学术活动制度化、学术研究标准化,从而使学术成其为学术。“对于初入学门者,规范是参照与矫正标准。对于有志于从事学问之道者,规范是敲门砖、入场券。对于学养缺欠、学风轻浮者,规范是警钟。可见,学术规范化的功能主要是防范、引导,纯洁学术人,净化学术场”(王振海《学术研究规范化探讨》),有助于培植学术文明。

其次,学术规范是学者自律精神与他律原则的体现,有助于理顺学者个体与学术共同体之间的正常关系。学术共同体以大致认同的价值、大致相似的学术取向和机制为基础。一方面,学术共同体以学术规范来要求个体,另一方面,个体也应遵从学术规范。学术规范不是“霸权”,也不是“学术法庭”,而是出于对学术公益的追求,它所彰显的是学术界的公共意志。规范他人,同时也自我规范,恰恰是现代学术理性的体现。在学术规范面前,每一个学人的学术权利、学术责任和学术义务都是统一的,因此,不应有例外者,不应有旁观者,也不应作被动者。

再次,学术规范是高校诚信教育、学术素质教育的基本环节之一。对于以学术为志业的人,学术规范可谓名副其实的入门之学。尊重学术规范,而且遵守学术规范,是一个现代学者的学术起点。鉴于“预防是比治疗更佳的上策”(唐纳德・肯尼迪《学术责任》,阎凤桥等译),作为对学术研究的有效引导与评判,学术规范教育是全面培养现代学术人才的重要前提。

最后,高等学校特别是名牌大学是国家人才培养、知识传承、学术研究与文化创新体系的主要载体之一,因此学术规范的教育与训练尤其必要和重要。在当前,大学教育特别是研究生与学位教育应补上学术规范教育这一入门课,以培养其学术伦理、学术纪律、学术素养和学术能力。除了有条件的高校开设“学术规范导论”等主干课程外,“所有老师在指导自己学生时,首先要教育学生懂得必要的学术规范,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使学生在从事学术研究之初期树立起学者应有的道德意识和责任心。”(杨奎松《遵守学术规范:既要教,也要管》)只有加强学术规范教育,强化现代学术训练,识大体,守正道,才能培养出训练有素的学术人才。

学术规范与学术积累

学术如积薪,学术研究是一个接力赛式的艰难而曲折的探索历程。无论是知识的生产还是传承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学术之薪火相传、不绝如缕,使学术文明得以一代代延续,是学术积累的产儿。古人云:“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学术研究也是如此。没有学术积累,就谈不上学术进步。

现在之所以提出要重视学术积累问题,并把学术规范与学术积累联系起来,是因为目前学术界普遍存在低水平重复、粗制滥造的现象:这种令人忧虑的现象,犹如黑熊掰棒子,掰一个丢一个,往往是从“零起点”开始,因而无从谈起学术的积累和继承。可是,离开了学术的有效积累与批判中的继承,所谓的学术进步、学术创新也就成了无源之水。要改变这一局面,就应首先从强化学术规范意识做起,以建立学术积累的保障机制。

首先,学术的体系、理论、方法与知识是积累性的、连续性的,“如果某一著名的发现在各个高等学术机构都有追随者,他们系统地发展他的发现并把这些系统化的教义向他们的皈依者传播,这也许是最理想的。”(弗・兹纳涅茨基著《知识人的社会角色》,颊斌祥译)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专家们提出:学术史的训练与学术传统的养成,即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主要途径之一。因为只有立足于学术史的传统与脉络,学术才能有效地传承、准确地定位,学者才能在学科规训中继往开来。从学术规范的要求来说,真正的学术研究都是在对学术问题的研究史加以系统回顾、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展开的,在别人研究的终点开始新的探索。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找出新的问题以及可能解决问题的方向。

其次,学术规范有助于学术积累,从而也裨益于学科建设。要进行学术积累,首先要有积累意识,这包括学者个人应把积累作为自己学术品格形成的基础,也包括学术界应把积累纳入学科建设的内容。只有这样高度重视学术积累,才能保障学术在连续性基础上的有序进步、良性发展。

学术规范与学术交流

不论是对学者个人还是学术界的整体而言,学术交流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必然的。因为只有在经常的学术交流和正常的学术对话中,学者才有可能追踪和把握学术的脉搏与最新动向。然而,就像缺乏学术积累意识一样,由于没有学术规范的训练与导引,现今也很难说有正常的学术交流机制。因此,要想形成有效的学术交流机制,一方面要认识到学术交流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要从学术规范的角度为学术交流创造条件,其中规范学科术语和基本概念、建立权威性的学术文献体系都是必要的基础性工作。学术规范主导下的学术交流,不仅能建立起本学科学术交流的基础与管道,而且还有助于不同学科、交叉学科对其他学科的知识、概念、方法等学术资源的借鉴和吸收,从而成为推动科际之间学术对话、沟通与合作的桥梁。

学术规范与学术自由

在某些学者看来,学术规范往往是承担一种好管闲事的角色,由此而以为它和学术自由势如水火。那么,提倡学术规范,是否必然和追求学术自由相矛盾呢?一般而言,这两者可能存在某种紧张关系,但除了紧张之外,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有可化解的一面。

首先,就对学术进步和学术发展的保障机制而言,学术规范与学术自由都是不可或缺的。有学者指出,学术自由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思考和学术创造:学术自由不是为自由而自由,而是为了创造知识和为社会创造价值;只讲学术自由而不讲学术规范是有偏颇的;就像一个人尽管有挥拳头的自由,但不能打着他人的鼻子。其次,学术规范为学术自主创造了条件,从而为学术自由提供了可能的秩序与空间。最后,对于学术研究而言,学术规范固然是一种约束机制,但同时也是一种预警与引导机制。因此,它与自由探索的学术实践与精神追求的正常关系应是互动的、能动的、协作的。在当今时期,应看到学术规范对学术建设的特殊意义之所在。

学术规范与学术责任

就中国高等教育界和学术界的具体情况来说,学术责任基本上是一个不为人所知、不被人重视的盲点。因此,在谈学术规范时,不能不关注学术责任的问题。

第一,应强化学术责任意识。作为学者,“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学术道德修养,提倡做人、做事、做学问相一致,坚决抵制各种不正之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2004年1月5日),自觉维护学者和中国学术共同体的形象。作为学者,应诚实正直,有顽强的探索精神和高度的使命感,要自律自强,激浊扬清,固守精神家园。

第二,学术规范也是学术诚实、学术责任的体现。学术诚实不仅关系到学人的前程,而且影响到学术的尊严。因而,学者有责任和义务身体力行,逐渐改良学术环境。

第三,学术荣誉与学术责任、学术义务相伴相生。因此,除了抵制和反对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外,还应理性地对待学术荣誉,其中学术作品的署名问题值得高度重视。因此,学术规范的基本原则之一是,“研究成果署名应实事求是。署名作者(特别是第一作者)在享有学术荣誉的同时,应对文本、观点等承担相应的学术义务和学术责任。”(《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

学术界作为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基地,除了知识产权和经济利益外,学术研究及其成果的内在价值还体现在其名声效应与学术威望上,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成就感、职业尊敬等。体现在学术成果发表方面,一旦涉及多位作者之间学术荣誉的分配问题,往往即利益悠关,相当敏感和麻烦。另一方面,学术作品的发表及其署名,与其如刚才所说是“利益悠关”,还不如说是“利害悠关”。因为署名作者在享有学术荣誉的同时,还理应承受义不容辞的学术责任。从学术规范的立场看,这也同样是非常重要、甚至是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其道理就在于,既然“荣誉大家分享,按照对等对待的原则,如果有什么责任的话―――例如,被认为在研究中有不正当行为―――也应当大家分担。”(唐纳德・肯尼迪《学术责任》,阎凤桥等译)

学术规范与学术创新

强调学术规范,并非是因循守旧,更不是妨碍创新。学术规范怎么可能会妨碍学术创新呢?赫伯特・林登伯格在《MLA文体手册和学术出版指南》的前言中说:“你也许会想知道《文体手册》所制定的一整套规则是否会跟独创性这一学术研究中心要素相冲突。严格遵循一整套复杂的准则是否会抑制,甚至扼杀学者的思想?”但事实“恰恰相反,因为约束往往带来机会。当你遵循一部标准的手册时,你就不必去重新独创一种文体,而你的读者也不必去学习认识一个新的体系。形成标准化使你不用为非本质的事务而焦虑,其结果就是你可以把精力集中于真正对学术作出贡献的写作。”

在当前,还应清醒地意识到,学术有其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规律,在科学研究领域,“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提出新的问题、新的理论,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往往“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爱因斯坦著《物理学的进化》)现在最紧迫的还是从学术规范的ABC做起,从“没有新意不要写文章”做起,扎扎实实,推进知识的积累、交流和进步,为学术创新创造各种必要条件。

学术创新绝不是如一般人所想像得那样轻而易举。中国学术要想作出原创性的贡献,尚需假以时日,在有效的学术积累、学术交流和学术合作中加以继承和开拓。否则的话,急躁冒进,只能适得其反,欲速而不达。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仍然应强调“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积极推动学术观点创新、学科体系创新和科研方法创新”(《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2004年1月5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