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培养新世纪的京剧大师

2004-11-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苏丽萍 我有话说

我们应向梅兰芳大师学习什么?如何培养新世纪的京剧大师?在京剧大师梅兰芳诞辰110周年之际,由中国文联、中国剧协主办,北京京剧院承办的学术研讨会上,梅派传人及戏剧专家共同探讨了这些问题。在戏剧不景气的今天,学习和继承梅兰芳,不仅在于发扬和光大梅派艺术,更是为中国戏剧走出困境在寻求对策。

我们与大师的距离有多远

要学戏,先做人。梅兰芳大师的品德、人格得到梅派弟子和戏剧专家的一致称道,并认为这是年轻的戏曲演员们学习的榜样。梅兰芳的琴师姜凤山,弟子李毓芳、杜近芳、马金凤、李金鸿、李玉芙等人回忆了大师生前对他们的教诲,深为大师虚怀若谷、从善如流,对艺术精益求精和抗战中蓄须明志的民族气节所折服,认为这是梅大师艺术上成功的前提条件。在戏剧不景气的今天,作为一个戏剧演员,一是要像梅大师那样执著和热爱京剧事业,力克浮躁,踏踏实实地学习演出、教书育人。二是要博采众长,涉猎广泛。剧作家戴英禄指出,孕育出梅派的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包括思想文化、伦理道德、古典文学、戏剧文学、音乐、美术、绘画、民俗、民间文学等优秀传统文化,梅兰芳将这些融入他的梅派艺术中。因而学习梅派艺术,光学舞台表演是不够的,还要加强上述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熏陶,否则也只是学了梅派的皮毛,而没有领会到梅派的博大精深,既不会将之发展,更谈不上创造新流派。戏曲音乐家孙松林认为梅派要发展,剧目要丰富。梅兰芳当年演出的戏有280多出,而现今的梅派再传弟子,会十几出就不错了,剧目少不利于流派的发展和自身技艺的提高。他建议梅派弟子学习昆曲,多观摩地方戏曲,当年梅兰芳从汉剧演员陈伯华的《宇宙锋》中受到很大启发,为他演同名京剧帮助很大。而他的代表剧目《穆桂英挂帅》,也是由马金凤的同名豫剧移植而来的。“巴蜀鬼才”、剧作家魏明伦联系戏剧目前的状况指出,如今的戏剧演员不光要学好台上的功夫,还要练好台下的功夫,要寻找和开拓演出市场,这是新的时代给全体戏剧演员带来的新课题。

创新应“移小步不换大形”

创新是梅兰芳一生所致力的。梅兰芳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改革创新,并提出了“移步不换形”的艺术主张,他的剧目、艺术,一直是随着时代前进的,这是与会者的一致看法。戏剧家郭汉城指出,梅兰芳所塑造的一系列中国妇女形象,如虞姬、赵艳容、梁红玉、天女、嫦娥、西施等,都体现出中国女性坚强的意志和品德,这在他所处的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是难能可贵的,也是人们反抗压迫的时代所需要的。我们学习梅兰芳,就是要学习他随着时代、随着人们的审美变化而前进,勇于改革创新。至于如何创新,很多人认为应尊从梅兰芳提出的“移步不换形”的主张,但戏剧家刘厚生却指出,“移步不换形”不是梅兰芳完整的思想,应为“移小步不换大形”。他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梅兰芳也编演过时装戏,但因步子迈得大而失败了。我们也应总结、研究梅大师失败的经验,这对我们以后的创新也是有益的。戏剧专家刘彦君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人们的审美也由单一转向多样化,只偏爱一种艺术的人不多了,这就要求艺术作品要多情调、多内涵、多层面。一是要增容,扩展艺术作品本身的容量,二是要横向借鉴,学习话剧、音乐剧的手法,扩充本身的审美表现力。她特别对北京京剧院所作的一些京剧新尝试表示赞赏,如他们首创的小剧场京剧、贺岁京剧等,都为增强京剧的表现力和争取年轻观众做了成功的探索。

梅派艺术理论研究亟待加强

梅大师所处的是京剧的鼎盛时期,他身边又有一个非常好的“智囊团”,加上他自己的努力,因而使他成为了京剧大师,并创立了独树一帜的梅兰芳表演艺术体系。如今京剧艺术家不少,但缺乏大师级的人物,对于这点,与会者感慨不已。不少专家提出要对优秀演员倾注更多的关怀和支持。孙松林提出要加强对梅兰芳体系的理论研究。他说,无论说世界演剧学派有三个体系还是两个体系,都少不了中国戏曲这一体系,而这又是以梅兰芳为代表的。别的表演体系都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论,而我们的梅兰芳体系,却找不到完整的理论。梅派传人、梅兰芳之子梅葆玖说,梅兰芳表演艺术对世界戏剧表演艺术的发展和贡献是深刻的,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写意,如进门、上下桥、观鱼、闻花等许多写意的程式动作;二是演员、剧中人和观众的关系,即演员可以自由进出剧情和人物,而不影响观众的观赏。但这两点都没有形成理论体系,研究梅兰芳表演艺术体系的专家、已故著名导演黄佐临生前都没有为“写意”一词找到一个适当的英译文。戴英禄还提议重视现存的舞台艺术继承者即梅派传人的状态研究,他说,当今梅派弟子梅葆玖、杜近芳、杨秋玲及未拜师梅先生却表演中活跃着梅派求新求变精神的李维康等人的艺术生存状况,也值得我们总结和传扬。总结他们的经验,对发扬和光大梅派艺术,乃至对京剧事业的发展,都关系重大。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