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戏剧评奖以什么为标准

2004-11-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胡永球 我有话说

据报道,第七届中国艺术节上角逐文华奖的剧团,多数参评剧目都有两个版本,一是“豪华版”,专门演给评委看的,评完奖剧组就解散。一是“简易版”,用来平时演出挣钱糊口。

为了评奖,剧团投入大量人财物力,不惜代价租借豪华道具,聘请优秀人才,锤炼台词舞蹈,评完之后剧组立马解散,因为道具用不起人才

养不起。只有原班人马草台班子,因陋就简赶场子,而打出的海报、广告是本剧获什么大奖,其实呢,获奖剧与演出剧早就相去甚远。

出现这种情况,我认为关键在于评奖的导向。舞台艺术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群众性。这也是一个剧种、一出戏能流传开来、发展下去的前提。既然是演给群众看,那么对一出戏、一个剧团艺术水平的评价,就不能离开两个基本要素,一是这个戏平时是不是在演给群众看,二是群众是不是看得起(也包括是不是演得起,演出成本过高,门票贵了必然没人看)。在这两个前提下去讲艺术水平才是有意义的。“豪华版”剧目的出现,说明评奖脱离了观众,走进了只讲艺术(应该说只讲舞台场面)的怪圈,即不管参加评奖的剧目平时是不是在演,有没有人看,只要场面壮观,某些方面专业艺术达到较高水平,就有评奖的希望。这就逼得剧团不得不搞“豪华版”去争奖。

据悉,为了不让“评奖戏”在评奖过后沦落为“仓库戏”,这次“七艺节”组委会首次为参评剧目设置了一个前提条件:每一部参评戏在“七艺节”前必须演满50场。这个动机无疑是好的,可是结果呢,很多剧组为了凑满50场搞“大甩卖”,演一场亏一场。有的干脆用“简易版”搞义演,有的义演只有10名观众。于是,本来是为了让戏剧面向大众,不仅没有达到目的,反而给剧团增加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笔者认为,一台戏好不好,主要由市场和观众说了算,演得起又有人看、有票房价值的就是好戏。评奖入围的剧目不仅必须达到一定演出场次,更要达到一定的观众人数,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这些标准达不到的,艺术水平再“高”又有什么用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