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聆听大师

2004-11-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吴文科 我有话说

看到这个题目,很可能以为本文的题旨关乎音乐。因为音乐是“听”的艺术,古今中外以不朽的乐曲及其演奏成为大师级的人物不在少数。但本文并非直接正面地谈论音乐,而是基于刚刚读到的一本新书所

引起的感想。

《艺海聚珍》,是一本苏州评弹(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老艺术家的谈艺汇录。作者均为20世纪中后期江苏、浙江和上海的苏州评弹艺术家,以演员居多,有40位,并有两位作家,其中的许多人还以自身的艺术创演成就了不同的流派,乃至成为一代宗师,如周玉泉、徐云志、姚荫梅、张鸿声、蒋月泉、杨振雄、侯莉君、徐丽仙等等。

书中所收文章,除了谈艺随笔和创演手记外,相当一部分是这些艺术家在不同场合的发言与谈话记录。逐篇阅览,我们实在无法小觑这些貌似散淡随意,实则博大精深的随笔手记与谈话文字。

比如苏州评弹的艺术属性,原本属于“说书”,不是“唱曲”,这是起码的常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个时期以来,放弃或者躲避长篇说唱,汲汲于短篇弹唱的苏州弹词创演风气却越来越盛,大有传统丧失之虞。针对这种情况,早在十几年前,著名的苏州弹词作家邱肖鹏就有着中肯的告诫。他说,“有了长篇,才有评弹艺术”,“离开新的长篇,传统书的名称和存在也成了问题。打一个不太准确的比喻,有了儿子,才能做老子,儿子有出息,老人才能受尊重;没有儿子,无所谓老子,成了孤老头子,处境就很可悲了”。这些劝诫言论,实在应当引起苏州评弹界尤其是青年一代的重视。

再如“放噱”即制造笑料,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艺术的重要审美手段,有“噱乃书中宝”之谓。针对许多人偏噱、唯噱、乱放噱的创演倾向,以说“噱书”闻名的曹啸君有着明确的认识。在他看来,噱头不能乱放,而是要“恰当地运用”,以“使说表更细腻些,使人物形象更鲜明些,使情节更轻松些,使软书变成猛闹书”,而为噱而噱易流于低俗和油滑。对照今天苏州评弹的创演现状读这些文字,无疑有着振聋发聩的现实作用。

还如周玉泉对于评弹演员的演出态度即台风的体会文字,非常令人感动和信服。他说演员在演出时,“不能因为听众多就有劲,听众少就吊儿郎当。有时候下雪、落雨、刮大风,听众很少,但是这些很少的听众,是特别诚心来欣赏评弹艺术的,如果演员吊儿郎当,就会使他们失望,这样就会对不起他们的一片诚心”。在这里,周玉泉是在告诉我们:艺术和艺德是融为一体的,从而诫勉同行:作艺与做人也是一体的。

我们平时经常能从演员那里听到有关艺术的理论和评论脱离实际的抱怨,也时常有着创演人员极少关注评论且听不得不同声音的感觉,可读这些老艺术家们的谈艺论道之言,你会发现,在他们成为名家大师的创演实践中,理论与实践原本就是不可分割的东西。一个比较自觉的艺术实践家事实上就是一个比较清醒的艺术理论家,只不过,他们的理论表述和形态把握,不是来自理论的学习和掌握,而是来自实践的摸索和感悟,虽然不很周密完整,也难说有什么成套的体系,但由于是属原生态的实践感觉和纯自然的口语表达,又是结合自身创演实践的现身说法。有心的编者将收录如此内容的书籍名之为“艺海聚珍”,可以说是恰如其分。

《艺海聚珍》周良主编古吴轩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