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国风先生的《农桑夜话》,立刻被书中短小隽永的文章吸引。书中《左公柳》一文,作者从左宗棠收复新疆、开发西北的功绩到林则徐被贬到新疆后修渠打井而成的“林公渠”谈起,最后感慨道:“如
读《农桑夜话》中的80篇文章,读者能感受到作者对农村、对农业、对农民的那份深厚的感情。让人回忆起农村孩子小时候读课文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后,很为农民多收了三五斗粮食后价格却比往年低而感到深切难过的感受。的确,产量多了担心会谷贱伤农,为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政府又希望粮食生产的足够多。怎么办?作者书中的《农业的好消息与农民的坏消息》一文中明确指出其间的矛盾:“对农民有利的不一定对整个社会也都有利。农业技术进步可能对农民是坏事,但对能以低价买到粮食的消费者而言肯定是好事。同样,旨在减少农产品供给的政策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但这样做的代价是损害消费者的利益。”我想,这可能就是许多国家都采取了补贴农业政策的重要的原因吧!
《农桑夜话》中的一些文章还以知识性和史学性见长,这给本书增加了不少可读性,使读者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历史底蕴。有意思的是,《农桑夜话》还为我解了一次围,一次女儿缠着要我给她讲故事,我手边没有故事书,我见她爱吃玉米,就问她知道玉米是哪里最早种植的?然后就把《玉米史话》的内容讲给她听,她听得津津有味。
作者所具备的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知识背景,使得《农桑夜话》中的一些文章给读者很好的启示。如在《灯塔的启示》一文中,作者指出,反贫困并不是私人市场可以提供的“物品”。在这种情况下,对富人征税来提高穷人的生活水平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变好。穷人享有了较高的生活水平,富人也生活在一个较少贫困的社会中。
令人感叹的是,《农桑夜话》的这80篇文章都是作者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挤出零碎时间写就的。是什么使得作者在城市生活20多年后仍然魂牵梦绕着生之育之的那片土地?作者在自序中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开始上山打柴,下田收麦,确切的时间已经无从回忆了,但我记得,当我15岁上大学时,我已经是家里最壮的一个劳力了,耕田、播种、锄草、收割、打场、拉车,这些农活无一不会。”原来,是受良田沃土的影响、受田园风光的熏陶,使作者写下了这些情倾三农的美丽文章!
《农桑夜话》国风著中国林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