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广西工学院与柳州市的情缘

2004-11-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刘昆 通讯员 李静 我有话说

“大学因城市而兴,城市以大学为荣”,这句话深刻地道出了城市和大学的辩证关系。记者日前在广西柳州市和广西工学院采访时,就深深地感受到这样一种市校相融的至高境界,听到不少感人至深的故事。

柳州市市长陈向群:做大学发展的坚强后盾

19年前,广西工学院迁至柳州市

办学。时任柳州市市长的夏光,兼任广西工学院第一任院长,由于他的这一特殊双重身份,把工学院与柳州市市委、市政府紧紧联系在一起。工学院重大举措的出台被列入市政府会议的议程;工学院四周交通干线的设计、建设成为城市规划的头等大事;工学院的校园绿化被纳入园林局的规划范围……缕缕阳光、滴滴雨露,给予了发展之初的广西工学院最充足的养分,呵护其健康成长。

1994年,由广西工学院和柳州市政府牵头,广西柳州钢铁集团公司、柳州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等13家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联合参与,广西工学院在广西高校率先成立“广西工学院董事会”,通过董事办秘书处及下设的人才培养、科技合作、教育基金三个委员会进行具体运作,促进学院与董事单位的双向合作与发展,广西工学院由此走出了办学体制和投资方式单一、封闭的办学模式,形成了“国家宏观调控、社会广泛参与、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新体制。

十年间,院董事单位已发展到44家,学院与上汽通用五菱股份有限公司等董事单位联合建立了11个校外专业实验室,39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可有效利用的董事单位生产与科研设备总值达6302万元。几年来,柳州市政府与董事单位已投资2000多万元支持学院建设。

时光荏苒,柳州市对工学院的扶持已成为一种传统,被延续和传承下来。如今,柳州市政府把对工学院的经济扶持列入财政预算,每年划拨150万元,同时还返还教育附加费350万元。去年才建成专通工学院的大道是柳州市目前最漂亮的一条路,既是柳州市的骄傲,也是工学院的自豪,因为它叫学院路,而路名恰恰来源于工学院。一条路,一个路名,体现了市校共融的亲情关系。

柳州市市长陈向群说:“作为设在柳州市的唯一本科院校,广西工学院在人才储备和培养方面对工业柳州的发展十分重要,作为地方政府,理当做好工学院发展的坚强后盾。”

广西工学院党委书记林宁:为柳州市的区域经济服务

柳州市是广西的工业重镇,面临着汽车、机械、日化等支柱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严峻现实。如何发挥广西工学院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在“再造一个工业柳州”的目标中发挥最大的作用?广西工学院党委书记林宁认为,学院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项目要密切结合柳州市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需要,首先要为柳州市的区域经济服务。

学院对在办学之初设置的机械、土木、轻纺、企业管理等专业进行了拓展、调整和改造,遴选出车辆工程、控制理论和控制工程、结构工程、生物化工、企业管理五个重点建设学科,在政策上予以扶持,优先安排科研立项并倾斜一定的科研经费。同时,学院确定了这五个重点学科的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并与柳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柳州市建筑机械总厂(OVM)、柳州两面针股份有限公司等董事单位签订了学科联合共建协议,建立了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合理科学的学科建设促进科研和人才培养。车辆工程学科带头人沈光烈教授受聘担任“上汽通用五菱”国家技术中心特聘专家,多年来在CAE与CAD在车辆工程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多项成果成功应用于“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桂林客车集团”等企业中的多个车型。黄秉?教授等人在自动控制领域,利用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高新技术来改造广西的传统支柱产业――制糖业,首次在广西成功研制了制糖业大型自动设备,在十家大型糖厂安装使用后,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教师如此,学生也不例外。汽车工程系应届毕业生廖节青,还未毕业时,一些高校、行政单位都向她敞开了大门,经过思量,她与柳州特种汽车厂签订了用工协议,从事企业技术管理工作。

1987年至今,工学院培养的12000多名毕业生中,有1/3在柳州的各条战线上服务:87届毕业生梁英奇,现为柳州两面针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90届毕业生陈永南,曾任柳州机械厂厂长,柳州市主管工业的副市长,现任柳州市钢铁(集团)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很多。

为了配合柳州市绿化美化的总体要求,工学院投入数百万元来规划环境,春天红透半边天的994棵桃树,夏天一池的荷花争艳,以及景色各异的百花园、翠竹园、棕榈园等等,处处花草扶疏,给人美不胜收的感觉。学院还把围墙全部改为通透式,让每一个路过工学院的人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满园春色关不住的校园风光,成为柳州市东大门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