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让昆曲遗产薪火长传

2004-11-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高福民 我有话说

昆曲遗产是我国优秀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2004年,中央领导为保护昆曲遗产作出重要批示。在中央领导批示精神的激励下,全国各有关地区、有关院团和机构,都以空前的热情,投入昆曲遗产的保护事业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绩。

积极创造环境,构筑两个“五位一体”的保护格局

艺术的生存发展离不开土壤的培育,良好的保护氛围和保护环境是昆曲获取强大生命力的优越气候。

从2000年首届昆剧艺术节的成功举办以及2001年苏州昆曲首次台湾演出的成功经验中,苏州市文化部门的领导经过深入研究探索,逐步酝酿并提出了昆曲保护要“以人为本重在建设,创造环境”的理念,并明确提出了要以昆曲艺术上“原生态”的保护为特色,抓紧抢救昆曲传统剧目和加快人才培养传承为重点,建立两个“五位一体”格局的保护思路和工作体系。构筑“节”(中国昆剧艺术节和虎丘曲会)、“馆”(中国昆曲博物馆)、“所”(苏州昆剧传习所)、“院”(苏州昆剧院)、“场”(一批演出场所),以及建立昆曲研究中心,申办中国昆曲学院,打造昆曲之乡和活跃曲社活动,做优昆曲电视专场以及建立昆曲网站和昆曲演出传播、海外交流中介机构,制定昆曲保护法规。

“九五”以来,苏州市先后抢救继承昆曲传统折子戏220出,接近建国以来抢救数的总和;昆曲演出场次从“八五”期末的101场次猛增至2003年的1200场次;一批昆曲人才脱颖而出,特别是涌现了一批中青年优秀人才。

大力开展社会运作,引入海外资金,打造名剧品牌,激发昆曲演出以基地为立足点的对外传播、辐射活力

2001年,通过文旅联姻、社会运作,昆山周庄昆曲戏台演出基地建立,苏州昆曲由此挺进旅游市场。随后,苏州昆曲又相继开辟了园林演出点,物化与非物化遗产交相辉映,使昆曲艺术在广阔的社会舞台上获得了蓬勃的生机。

2004年,在文化部门领导的积极推介和鼓动下,由台湾企业家陈启德、著名作家白先勇分别发起打造的两台经典名剧《长生殿》、《牡丹亭》赴台湾、香港演出,引起巨大轰动。《长生殿》的打造,开创了充分利用海外资金投入,积极发挥老专家的宝贵艺术指导作用,推出有一定造诣的中年演员联合创排的先河。两剧的成功打造,对大力推进苏州昆曲遗产的保护,还带来了五个方面的收获:

一是为苏州昆曲艺术从基地演出走向海外舞台实现了突破性的跨越。通过多方合作,两剧先后在海外打响了“苏州昆曲”品牌,并分别应邀参加中法文化年和香港艺术节的展演,推动昆曲遗产保护积极融入了世界潮流。

二是两剧充分利用名人名剧效应,在国内市场广泛开展演出,极大弘扬了昆曲艺术。两剧应邀参加了第28届世遗会、“七艺节”演出,受到广泛好评。青春版《牡丹亭》先后献演苏州大学、浙江大学,万余名学子为之如痴如醉。两剧还将贺演北京国际音乐节、上海国际艺术节,并应邀拟定了进入国内名校和历史文化名城巡演计划。两剧精彩的折子戏片段还被邀请进入沙龙、酒吧等现代休闲场所演出,优秀演员受到了青年观众的热烈追捧,使古老的传统艺术,走入了当代时尚生活。

三是锻炼培养了一支年轻队伍。青春版《牡丹亭》的推出,经由汪世瑜、张继青等名师指点,使稚嫩的昆曲“小兰花”队伍演艺水平取得了质的飞跃。

四是在苏州历史上,首次推出了基本完整体现原作风貌的连台大戏,为遗产的完整性保护作出了成功探索。

五是围绕两台大戏的打造,港、台文化界人士积极参与,也吸引了王蒙、余秋雨等一批文化界精英人士纷纷前来观摩,为昆曲遗产这一高雅艺术的保护,寻求到了当代文化界的支持,有效提高了昆曲遗产的保护能力。

以改革为平台,探索展开跨地区合作,推进中国昆曲遗产保护基地建设

在改革平台上寻求跨地区的合作,是苏州市探索打破地区局限,突破条块管理限制,实施不同体制下的求同存异,共同发展,以集合各方昆曲优势资源、各级智慧与力量,构建昆曲保护坚实平台,努力推进昆曲遗产保护事业走向更高起点的积极尝试。苏州市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大胆创新的精神,使昆曲保护工作从社会化运作的为“我”所用走向了基地建设的为“他”所用。

在积极展开友好合作的有利形势下,苏州市将努力加快昆曲演出基地的建设,进一步推动昆曲演出事业的兴盛与繁荣;加快推进中国昆曲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面向全国,培养昆曲保护、研究、表演等各专业高素质人才;加快建设和完善中国昆曲博物馆二期工程,进一步面向全国加大昆曲文物、史料的征集、抢救、保护力度,并大力开展昆曲艺术传统剧目的抢救和“活”的展示活动,使之更好发挥全国保护传承昆曲艺术重要窗口的作用,并成为富有特色的昆曲场上艺术保护中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