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祖孙文学对话录

2004-11-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马晓毅 我有话说
最近,由著名学者、著名文物鉴定家王世襄先生的14岁孙子王正创作的武侠小说《双飞录》出版发行,在京引起关注。90岁高龄的王世襄欣喜之余感叹“我不如孙子。”国画大师黄苗子为该书题写书名。

记者日前专程来到王世襄老先生家,就少年写书出书、中学生学习与创作等大家感兴趣的话题,采访王老和他的孙子。

关于孙子写书

王世襄:王正天性好静,喜欢独自看书。八九岁时开始看《西游记》、《封神榜》,不久又迷上金庸的武侠小说,读完全集。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连梁羽生、古龙等人的作品也都看了个遍。此外还看了不少当代作家的小说。

2003年秋,他13岁,忽然想自己写一部武侠小说,名曰《双飞录》。我也就姑妄听之。半年后脱稿。拿来一看,完全超出我的想象。文中不断出现文言文中常使用的成语和描绘景色、抒写情感的词汇。一般儿童未必能理解,而他竟能运用自如。我曾想,如果我亲自教他可能三五年都未必能学会,而他默默埋头看书,竟都能为他所用了。

王正:我看书相当杂,中国的武侠小说几乎全读过。外国的莎士比亚的书,《荷马史诗》等我也看,还看一些哲学书和神话书。琼瑶、张爱玲的书我都看过,我喜欢她们的书。因为自己有见解有思想才会有写作的冲动。任何文学都是在探究人性,“情动而言行”,有了感情才有行动。

我能写出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的家庭。他们鼓励我的爱好,从来不限制我做的事。我对我的爷爷除了亲情,还有对他做学问的敬佩。勤奋和努力,最主要的是勤奋,爷爷能做得这么好,不仅有天赋,更重要的是勤奋。

课堂学习与写书的关系

王世襄:回忆我的童年,十三四岁正是上房摇晃大竹竿轰鸽子、钻玉米地翻豆秧逮蛐蛐的时候。幸亏家里请了国学老师,常年有家教,总算多少学到了一点,能写一般文言文,做一两首绝句和小令。我是有人教不好好学,一直玩到大学四年级。开始学医,考试通不过,被燕京大学刷下来了,后来又改学国文,又玩了两年。大好光阴都被我浪费掉了,所得远非我所应得。

1945年,我从抗战大后方重庆回到北京做故宫文物接收工作,从此引发了对文物、考古的兴趣。在故宫工作也没有想写书成名成家,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与仓库保管员无异。后来因为成份问题还被故宫开除了。1957年被打成“右派”,“文化大革命”被下放到湖北农场养牛。是改革开放的新国策,对我等鼓励鞭策之力,何止万钧。在1978年以来,得以出版、再版中外文著述30余种。我以为,人生价值不在据有事物,而在有所发现,有所会心,使之上升为知识。

王正:我小学到初中成绩都不错,学习并不吃力。我的学习效率比较高。家庭在我5岁的时候,就给我请了英语、电脑家教。我现在上初中三年级,创作肯定影响上课。夜里写到两三点,白天就上不了课,对于我比较熟悉的历史、语文和地理,我一学期上不了几节课,但考试也能考90分以上。我们学校对我写书不置可否,他们更关心学生的课业成绩。

我的这本书开始写于去年9月6日,今年7月30日写完,全书一次写成。我认为小说情节需要一气呵成,通过手中的笔,宣泄心中的感觉。爷爷的书和文章影响后世,要经得起千锤百炼,故而需反复修改。而小说,以情示人,以情娱人,讲究情节、内心的刻画,需要流淌。我的同学看什么书我不知道。在一所市重点校,学生们是否还有时间看书?

关于中学生早熟

王世襄:我对王正的要求只是希望他学好古典诗词和英语。近日,他又对唐诗宋词、西洋古代史和中译本外国小说等感兴趣。我看这样的孩子还是让他随意探索、自由发展为好。

我已九十岁整,体衰目眇,年轻时是在“不务正业”中度过,而耄耋之年看到14岁孙儿出版处女作,实在比含饴、授读更感到欣喜。

王正: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现在中学生个个都早熟。网络、电脑让中学生非常快地熟悉了知识,也非常快地没有了童年。现在的少年背负着比过去更沉重的知识压力。

由于我从小身体不好,患有先天性双膝双足外翻。我从5岁就听文言文的《封神榜》,很少时间去玩。我很少与同学老师相处,我是一个“孤独的另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