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日本地震面面观

2004-11-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驻东京记者 陈志江 我有话说

突如其来的新?地震过去已半个月有余,但至今灾区余震不断,大批灾民仍住在避难所内,何时能恢复正常生活,尚无法预知。地震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了日本社会在抗震救灾中的各种影像。

八方支援

地震发生后,日本各方立即展开了紧张的救援活动。除行动迅速的自卫队外,特意从东

京赶来的消防救援人员的忘我工作精神更是可圈可点。当在空中盘旋的直升机发现一辆被泥石流埋没的轿车并测出有微弱的生存信号后,救援人员立即展开救援工作。当时余震不断,山上不时有滚石落下,随时会发生新的塌方。但180多名训练有素的救援队员冒着生命危险,轮番上阵,经过2昼夜的连续抢救,终于从岩石下救出1名2岁的男童。这位叫做皆川优太的男童是随其母亲和3岁的姐姐参加朋友聚会后乘车回家途中遇险的。地震发生时,他的母亲与姐姐当即身亡,而优太却在轿车与巨大岩石之间形成的高1米,宽0.5米的窄小空间内,经受住了长达93个小时黑暗、恐惧、寂寞与饥饿的考验,仅凭一点盒装牛奶生存下来。人们在感叹他的幸运时,也被救援队员不惧危险英勇行为所感动。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日本社会的优良传统。地震发生后,日本各种民间组织纷纷行动起来,为灾区捐款、捐物。据新?县灾害对策本部统计,仅在地震发生后的一周内,灾区收到的总捐款金额达8亿多日元。有的人不留姓名一次就捐款达二三亿日元。利用专业银行网页为灾区募捐是日本的一大发明,一家银行通过这种方法4天内就为灾区募集到近3千万日元。

报名参加义务志愿者赴灾区救援更是日本的优良传统。地震发生后,灾区内立即出现了大批志愿者的身影,他们有的帮助清理垃圾或打扫房间,有的则在避难所为灾民做饭、看病或从事老年人护理工作。来自神户地区的志愿者格外引人注目,他们说,神户大地震时,全国支援了我们,现在新?有难,我们应以实际行动还报灾区人民。

杯水车薪的救助金制度

地震发生后,也使人们看到了日本在救援制度方面存在的严重缺陷。由于此次地震台风赶在一起,灾区房屋损坏格外严重,大批房屋至今仍淹没在深水中。据灾区地方政府调查,已倒塌或有倒塌危险的房屋约占灾区内住房的16%。日本是个多地震国家,银行和保险公司都以房屋地震保险风险过大为由,不愿开设住宅地震保险业务。因此遇有房屋在地震中倒塌,若自己没有能力重建,则只有投亲靠友,或暂住在政府提供的简易住房内。想靠政府无偿资助建房,无异于痴人说梦。

其实,对于受灾群众,日本制定有支援受灾者重建生活法,但从历来救灾实际情况看,这一法律根本无法解决受灾群众的实际问题。该法规定,凡年收入在500万日元以内,因地震或洪水等自然灾害造成房屋全部毁坏或严重毁坏的住户,有资格享受政府提供的救助金。金额为,房屋全部毁坏的最高提供300万日元,严重毁坏的最高提供150万日元。但在日本,建一栋最简易的住房也要花费1000多万日元,如果没有积蓄或外援,单靠救助金是无法重新建房的。神户地震后,许多没有经济实力而又在地震中失去房屋的老人,最后只有栖身在政府提供的简易住宅内了却残生。由于新?位于多雪的北国山区,地震中房屋损坏严重,如不能尽快解决住房问题,灾民越冬将成为严重问题。至今仍有近万名灾民暂住在避难所内。为鼓励建房,新?地震发生后,日本政府紧急修改了灾害救助法,决定放宽救助金的发放范围,对损害轻微但需要修理的住户也提供最高不超过51.9万元的救助金。另外,新?县和灾区的各村镇政府,也从地方财政中拿出了部分资金充当救助金使用,只是数额比政府能够提供的金额更少。

但是,仅靠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三级补助金有如杯水车薪,失去房屋者还是无法重新建房。即便如此,日本政府内依然有人反对向灾民提供救助金,其理由是,“不能将国民税金积累成的公费变为私有财产”。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