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建东撰著的《道德信仰论》(宗教文化出版社)阐发了道德信仰的生成机制与演变规律。作者认为,道德信仰不同于宗教信仰、政治信仰、科学信仰,它是道德活动的前提。道德活动内在地要求必须以对道德的信仰为基础,以对善的终极追求为目标,由此实现人之为人的价值追求。从道德信仰的客体性构成看,它包括道德本体与
价值、道德理想与目标、道德原则与规范,其本质是对人的社会本质的反映;从道德信仰的主体性构成看,它包括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是人在对道德绝对崇敬与臣服的心理状态中,通过意志的努力而使自身同一于道德客体的过程,反映了人对道德的高度自觉性;从道德信仰的实践性看,一方面是道德主体通过实践创造信仰对象,形成道德信仰客体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道德主体通过实践使信仰对象返还于人,变为人的主体能力的过程;而道德信仰之所以能够生成,是由人类自身的结构以及与之相伴而生的社会的结构所决定的。人生的有限性、未完成性和创造性及社会的外在性、未完成性和可塑性,客观地决定了人与社会必然需要信仰尤其道德信仰的引导,道德信仰形成的状态既包括道德信仰作为客体的形成过程,即道德信仰的客观发生过程,这一过程通过规范的发生、理想的投射和内在的超越三个环节,丰富道德信仰的客体内容,使道德信仰日趋成为生活不可缺少的保障;又包括道德信仰作为客体使主体客体化的形成过程,即道德信仰的主体完成过程,这一过程通过经验―习染、教育―督导、权威―强制三种方式,完成主体的道德信仰构建,这是对道德信仰客体主体化的最终完成。而在道德信仰的现实确立过程中,社会的道德规范系统、生产力系统和生产关系系统都从不同的角度对道德信仰的确立过程起着校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