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素芝将军在为边防战士检查身体。
这里是雪域高原、世界屋脊,高海拔地区特有的高原病症世世代代威胁着这里人
把生命的价值书写在生命的禁区里
1976年,22岁的李素芝放弃了大上海安逸舒适的生活,主动要求进藏当一名军医。当李素芝站定在海拔4500米的边防线上时,他才对边防军人的称号有了切身感受。夜里,由于缺氧,他头昏脑胀躺在床上。冷汗浸衣,身体颤抖,心跳加快,大脑痛得像是要爆裂。李素芝挺过来了,面对喜马拉雅山,他写下高原人生誓言 “医生是维护生命的使者,我一定要把生命的价值书写在生命的禁区里。”
真正使李素芝坚定在高原维护生命的信念,是边防某团一连发生的一件意外事故。在施工中头部受重伤的战士李刚生命危在旦夕。得知这一情况后,他与其他同志顶风冒雪,徒步跋涉150余公里,赶到该连。
连队领导说 “虽然大雪封山,还是得送医院,要不,他是一点希望也没了。”
“300多公里的路,就是送到医院,恐怕也凶多吉少 ”李素芝站了出来 “应该实施开颅手术。”
连队领导说 开颅 你开玩笑 凭这儿的条件开颅,你不是“医生”,是“医死”
李素芝大学毕业后,以全优的成绩留在长海医院当外科医生。做开颅减压手术,他有把握。在海拔3600米的高原上开颅救命,他是第一次。所有人的目光集中在李素芝身上。面对战友沉甸甸的生命,李素芝操起了手术刀……
死神在李素芝的手术刀下退却了。李刚得救了。这年,李素芝23岁。
“边防一线维护生命的手术台,就是生命维护者的人生大课堂。”李素芝掂出肩负责任的分量,感到在“生命禁区”履行维护生命的意义。
从此,高原的夜晚属于李素芝。每天晚上,他披一件军大衣,点一支蜡烛,捧一本医书,如痴如醉地学习,刻骨铭心地思考 “确定了奋斗目标,仅仅是奋斗的开始。”这支点燃在世界屋脊的蜡烛,照亮了李素芝高原人生之路。
“奋斗的价值就在奋斗的过程之中”
李素芝调入西藏军区总医院后主治的第一个病人叫卓玛,18岁,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那一天,卓玛睁大眼睛看着“新来的李医生”。
“我的心(脏)你能治好吗?”
“我相信你这种病是能够治疗的。你相信我吗?”
“我们西藏人都相信金珠玛米,请你一定治好我的病。”
“相信我,卓玛,我一定要治好你的病!”
那一刻,卓玛的心脏停止了跳动,美丽的眼睛却一直望着李素芝。当白床单盖住卓玛那双期待的眼睛时,李素芝在心里标定了攀登高原医学高峰的第一个台阶:为了小卓玛们的生命健康,一定要尽快在高原开展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业务。
不久,李素芝在医院《高原先天性心脏病普查报告》中看到一个数据:“近2万名受检人员,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者达60名。”他清楚,高寒、缺氧是高原心脏病的“第一杀手”。他知道,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最有效的方法是实施心脏手术。而在35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做体外循环心脏手术,风险大、难度高,不仅国内没有先例,世界医学界也无人问津。
李素芝决定从动物身上积累高原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经验。医院停尸房旁边那间10平方米的小木屋,被李素芝选中为攻克世界性医学难题的“试验室”。动物试验一做就是20年。
2000年春天,高原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正式进入临床。李素芝比谁都明白,在海拔3700米的高原做心脏直视手术,风险极高,责任重大,选择谁来做第一例手术?军人病员没有现成的病例,藏族病员没有志愿者。他想到自己的亲属――姨姐的孙子――6岁的先天性心脏病小患者:“如果首例手术失败,宁负家人,也不能负藏族人民。”
高原承接了李素芝厚爱人民的赤子之心,手术获得成功。医学专家关于“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原不能进行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结论,被李素芝用手术刀画上历史的句号。为了这一刀,李素芝实验了20年,奋斗了20年,他用20个年轮悟出了一个真谛:“奋斗的价值就在奋斗的过程中。”
“奋斗之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李素芝在雪域高原奋斗的第19年,他被任命为西藏军区总医院院长。那年,“高原一把刀”的美誉,也把李素芝的名字铭刻在西藏军民的心上,铭刻在高原医疗事业的丰碑上。
功成业就,李素芝还需要奋斗吗?翻读李素芝任院长后写下的8本《学习笔记》,有一个思想贯穿始终,跃然纸上:“党以艰苦奋斗而兴,国以艰苦奋斗而强,军以艰苦奋斗而胜,业以艰苦奋斗而成。艰苦奋斗对共产党人来说,永远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奋斗过程。”
在李素芝8年半的《院长工作日志》里,随手查阅,就可以寻找到他“没有终点的奋斗过程”――
……上任第3天,李素芝带领高山病调研组到驻守在海拔4800米的岗巴营,为官兵普查身体,李素芝发现:“80%的官兵有指甲凹陷、脱发病症,近20%的官兵有心血管和消化、神经系统疾病。一定要攻克高山病由治到防的第二大难关!”回院不久,医院高原病药物研究所成立,李素芝担任所长,指定4名学科带头人各带一个课题组攻关,终于研制出预防高山病新药――“高原康胶囊”。该药对急性高山病的防治率达98.6%以上,在对高山病的防治上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如今,驻藏部队急性高原病发病率已经下降到2 3%,连续8年没有一名官兵因急性高山病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