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飨思想盛宴

2004-11-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宋永琴 我有话说

中国传统美学、诗学批评的一大特点就是缺乏严密的、逻辑的体系建构,在审美和鉴赏中重感悟、重偶然性体验。鉴于此

,作者以一种理论建构的姿态,重新对中国古典美学的价值及意义作了审视和定位。

穿梭于浩瀚典籍20余年,学术研究成了张晶先生倾心的事业,成为他体验和享受生命的一部分。钩玄提要、探幽抉微,他从没停止过在学海中采撷珠玉,在经典中“敞亮”思想。《诗学与美学的感悟》一书是他对自己漫步学林多年的再度回首,澄心凝思。

中国传统美学、诗学批评的一大特点就是缺乏严密的、逻辑的体系建构,在审美和鉴赏中重感悟、重偶然性体验。鉴于此,作者独辟蹊径,以一种理论建构的姿态,重新对中国古典美学的价值及意义作了审视和定位。书中“美学的掘进”一章,从大量文艺现象和理论批评中熔炼出一些独特的美学命题和范畴,如审美惊奇论、回忆论、感兴论、偶然论等,分别从审美心理、审美存在机制及审美创造力等不同层面,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理论价值,呈现出古老而又新鲜的生命力。如书中谈到审美回忆是一种“充满生命力的审美创造”,“使原来幽闭于诗人内心世界的回忆‘敞亮’于人们的审美视阈中,成为一种永恒的美”,“是诗的源和根”。惊奇作为“一种审美发现”,是“豁然贯通人们胸臆,发现对象的整体意蕴的电光火石”。这些论述开启了我们看待中国古典美学的新视野,颇有创见。此外,一些看似独立的命题和范畴,实则环环相扣,相互融通,隐含着相通的美学理念。书中关于偶然论、审美感兴论和审美观照论就都关涉到“灵感”及审美主客体的间性问题。可见,作者对中国传统美学和诗学零散的、点悟式批评的整合,在哲学理念上的贯通,既形成了一种独特研究方法,也使得中国古典美学历久弥新,焕发出“新气象”;既开掘了中国古典美学所蕴含的民族魅力,也为美学体系的建树找到了充盈的理论枝叶和话语方式。中国古典美学无“学”的局面得以改观,呈现出别样的景致。

美学理论的建构离不开通脱、透辟的理论视野。作者对美学命题的建构,不仅从中国传统哲学、美学史中寻求它的文化基因,把中国古典美学感悟式,印象式的批评连缀起来,形成审美化存在的链条,还要援引西方相关的美学理念和哲学方法,佐证或剖析其在审美活动中的功能和价值。以《情感体验的历程: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原型意象》一文来看,作者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的理论基础出发,解析中国古诗中原型的审美价值,并延伸到世界各民族史诗中去观照,最后再次反观中国古典诗歌原型的美学特征。这种层层展衍的研究方法显示了其开放的、多维的、透彻的理论视阈及深厚的国学功底。

该书中弥满着作者以哲学为本的治学理念。哲学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文化根基,始终在其诗学和美学研究中的被引入、参照、融会和贯通,引导着诗学和美学理论走向深层次的理性建构。书以感悟命名,正是由艺术实践和理论间的思考,上升为一种主体的心灵颖悟和智慧凝结,闪烁着思想的光芒。在“诗学和哲学融通”一章里,诗学研究和哲学观照相得益彰。作者摈弃文学表象层面的主观诠释,探寻中国古典诗学的哲学渊源及背景,体察和发现哲学范畴对文学创作及其思维方式的渗透,在审美之维对二者融通。从陶诗与魏晋玄学、唐宋诗和禅宗、元代文学思想和理学、到明代诗人和心学,所选篇章恰好形成了“史”的脉络,以一代之文学和一代之哲学间的密切关系,映照出哲学理论和方法的功用。美学问题的探赜也是如此,儒、道、释、玄学、心学及西方的现象学、心理学和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等多种哲学理念和方法,开拓着古典美学的阐释空间。正如作者所说,哲学作为“窥镜”,为研究文学找到一条别样的路径。哲学“最重要的也许并非是具体的某些范畴、某些观点对于研究工作的直接作用,而更深一层的是在于对我们理性思维能力的加强,给我们一双洞烛事物的法眼。同时,也使我们有着更成熟也更强劲的思想原创力。”

读该书,如飨思想盛宴。

《诗学与美学的感悟》张晶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