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研课题的评审立项过程中,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同行专家评议。某一课题如果得到多数专家的赞成,就是所谓的共识性课题,就有可能被列入研究计划,从而得到经费保证;而那些遭到多数专家反对或质疑的课题则被称之为非共识课题,这样的课题难于立项,自然得不到经费支持。这种同行评议的办法也许是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
然而,同行评议的办法也存在明显的弊端。首先,形式的公正并不代表实质的公正。大凡新的科研课题,总有一定的创新成分,总要探索、开拓一些新的知识领域,这些新东西可能正是参与评议的专家所未涉足过的。换句话说,对于这些新课题,即使是同行专家,仍然难免有外行之嫌。让他们来决定一个创新性课题的生死,出现误判的可能性很大。以往的经验证明:一些在国外已有人开始研究并且有一定基础的课题,一些能从现有科技理论中得到支持的课题,或是某些科技权威提出的课题,往往容易形成共识;而一些原始创新性课题,一些与现有科技知识相左的课题,或是一些由无名小辈提出的课题,要取得共识就相当难了。因此,同行评议很可能成为扼杀创新、支持平庸的一种手段。其次,同行评议的规则违背科学发展规律。它所采用的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在学术研究中不能成立,必须摒弃。从科学的发现和发展规律来考察,首先能看清某些新苗头、新趋势从而能提出新课题的人总是个别的或极少数,只有在对这些课题作了深入研究后,多数人才能逐步接受和理解。如果在新课题刚提出时就让同行专家来表态,该课题就很可能成为非共识课题,其命运可想而知。
因此,在同行专家评议的办法仍然被沿用的情况下,我们不得不提出一个问题――如何理性地对待非共识课题?我们需要明白的是,非共识课题决不能与错误课题、无前途课题划等号。恰恰相反,一些有突破性的原创课题最容易遭到非议,最有可能成为非共识课题;而那些轻易能取得共识的课题则可能创意不大,流于平庸。用这样的观点去考察非共识课题,我们不能不采取一种十分理智和谨慎的态度,既不要匆忙肯定其创新性而盲目加以扶持,也不要因简单的多数意见而对其加以否定。只要那些非共识课题不存在明显的错误,只要它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我们就要组织专门班子对其进行深入考查,耐心听取课题提出人的介绍和申辩,彻底弄清该课题的来龙去脉,认真分析其合理性、创新性和风险性,最后再决定采取支持、扬弃或否定的态度。如果在采取这些措施后仍难于决定取舍,那我们也不妨采取边支持、边评价的办法,待问题进一步明朗化后,再作决定。在创新成为新潮的时候,难免有少数人打着创新的旗号,干着作伪行骗的非法勾当,对于这些人要有相应的惩治办法,要使他们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有专家提出,为了保证评价决策的科学性和可靠性,避免无谓的争议,有必要专设一笔验证基金,增设一道客观重复检验的工作程序,内容包括学术答辩、实验验证、计算机模拟等,或者采取提供初始实验条件,在实践中分段考核、滚动推进的办法,以消除顾虑,减少盲目性。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既积极又谨慎的好办法,值得有关部门认真研究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