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大学德育比较强调培养学生的规范性,但缺乏创造性,学生的好奇心理、创新意识、个性品质容易被忽略。这种德育模式与知识经济时代不相适应是显而易见的。因而,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大学德育必须进行创新。
一、大学德育的观念创新
大学德育的观念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
1、学生主体观的创新。与传统德育相比,主体性德育有如下特点:
1 以学生为本,塑造学生主体人格。即尊重学生道德教育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挖掘潜能,彰显个性,以促进学生道德人格的发展。以学生为主体,就要遵循德育共性与个性、点与面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的层次性、地域性、个体差异性。依据对象,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到全面渗透,能有效地消除德育脱离教育对象实际的盲点。以学生为主体,要主动做好学生的心理监护,加强健康教育,定期心灵保健,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以学生为主体,在德育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学生内心需求、兴趣爱好,合理调整教学方式。教育方法必须体现可接受性、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德育教学侧重于加强教与学的互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能自觉、自愿地从教育教学活动中领悟内涵、陶冶情操。
2 体现尊重与平等。主体性教育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学生的民主与权利、学生的个性、隐私与尊严等。遵循学生与教师平等的原则,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体现服务意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说,与学校或是教师存在着一定的契约关系或责权关系。因此,教育的服务功能日益凸现。主体性德育不仅仅体现在德育教学,还包括学生管理、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方方面面。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管理者及服务人员都要有服务意识,主动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
4 突出孵化功能。现代德育方式侧重于“授人以渔”,体现教育的孵化功能,加强方法论的讲授,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养成勤于观察、思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全面德育观。即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特征不仅指体力、智力的结合,还包括道德品质的培育和发展,此任务即是新时期德育的目标和出发点,概括地说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诸多方面素质的培养。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创新,也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理论发展的突破。另外,在德育内容上,全面德育观重视学生知、情、意、信、行的综合培养;在时间与空间、途径与管理上实行全方位的道德教育。德育工作者不仅包括教师,也包括学校管理人员、服务人员;还包含着德育过程中对德育对象的全面关怀与培养;也包括学校文化氛围的建设、教育环境的建设等。
3、终生德育观。德育是人生永恒的话题。不能将德育孤立地理解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内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伴随人的终生的实践行为。因此,德育工作者要重视培养学生自觉履行道德的习惯,加强自身思想品德修养,形成终生德育的观念。切忌德育的短期行为。
4、德育实效观。德育的现代功能多体现在为社会服务,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因此要树立德育实效观,使德育贴近对象、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增强德育的感召力,将学以致用、是否能应用于实践、指导实践作为评判德育效果的依据之一。
二、德育机制的创新
德育机制主要指评价机制、激励机制、运作机制等,是德育良性运行的有效保证。这些机制全面应用于德育过程中,是提高德育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德育机制创新就是要与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体制相适应,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构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民主化、法律化、社会化机制。这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创建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德育的评估是指对德育行为、德育效果进行评价。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评价、学校行政部门对班级德育工作的评价和对任课教师教书育人的评价,班主任及教师对学生个体品德的评价等。可以运用网络技术,建立学校德育网站和学生网上德育档案。制定相应的德育量化标准,将学生的奖惩情况、思想道德表现等内容输入。相关单位可进行网上查询或借助于个人提供的密码。建立网上德育档案,既能形成激励机制,也是德育评估机制的创新。
德育评估体系要遵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德育的定性化评价是对评价对象所进行的定性描述分析和鉴定。量化评价是对评价对象以数量关系进行的评价与鉴定。对于评价对象,既重视其长期的内在素质的表现,也重视其外在行为的量化积累,做到在量化的基础上做出定性化的结论,并尽量让定性化指标带有定量的测定,最终给予定量化与定性化相结合的科学评估结论。对学生的测评不仅仅是学校的事,学生、家长、社会也是其中一部分。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社会相应部门给予评议,将会增强德育评估的透明度、客观公正性,防止片面性。
2、创建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约束机制。传统的德育机制侧重于他律,现代德育机制要创造条件,提供氛围,把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使之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做事,逐步达到“慎独”境界。同时,学生毕竟还不成熟,极易受不健康思想的诱惑,因此,他律的导向作用尤为重要。在学生的成长中,自律与他律有机结合,缺一不可。
3、建立精神与物质相结合的激励机制。要倡导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机制,努力提高学生个体行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作者为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