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群众疾苦在心中

2004-11-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杨振华 本报记者 潘剑凯 我有话说

詹晓东不擅言谈,他更善于用镜头来表达。因为悲恸,贵州省毕节县到浙江永康市一家五金企业打工的熊祥军,右手托着左手捂住了鼻子;不一样的是,捂住鼻子的左手,中间三指扎着白布――在进行冲床加工时,他的三个手指被截断了,老板付给他5000元补偿后解雇了他。“断指后面那双忧伤、无助的眼神总让我的心不由自主地

揪紧。”

熊祥军勇敢地面对了向他举起的冰冷镜头;镜头之后,是詹晓东一惯带有人文关怀的眼神。可以说关心群众疾苦,重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始终是詹晓东的新闻摄影作品的主基调。

用真挚的情感去关注灾难与生命

西方媒体在灾难报道中注重抢新闻和追求“爆料”,但詹晓东亲历灾难时,却意识到:救人比拍照更要紧!

2004年5月7日,詹晓东在雨中驾车从江西乐平老家赶回杭州上班。下午3时,车子驶至杭金衢高速公路龙游段时,前方八九辆车子忽然一齐停了下来:有一辆大客车翻倒。詹晓东立即带上相机直奔百多米外的车祸现场:变形的大客车侧翻在路中央,贴地的一侧,受伤的乘客被压住了身体,狂乱地挥舞着沾着血迹和泥土的双手,凄厉地嘶喊着救命。

这是怎样一个惊撼人心的凄惨景象!

在现场救援的只有两辆小型救护车和一辆装工具的皮卡。詹晓东意识到,靠这三辆车一定会耽误抢救时间,于是马上拨打了110,要求紧急增派专业救援力量。紧接着,他会同到现场的一些司机从几辆长途汽车上找来两大一小三只液压千斤顶,将贴地一侧的车壳慢慢支起,把伤员一个个从车壳下移出。

下午3时20分,三辆大型救护车赶到,救援工作正常开展。詹晓东这时才举起了相机,记录下这一场灾难的救援工作。他说,摄影记者应积极改进报道形式,用真挚的情感去关注灾难与生命,充分体现媒体的人文精神。

只有“三贴近”才能不断改进创新

作为同行的杭州某报摄影记者,在一篇文章里,将自己与詹晓东做了比较,他说他服了詹晓东的勇气和胆量。

2001年春节,该记者随家人去河北过年,火车的硬座车厢严重超员。他想到可以上硬座车厢去拍个专题,但又担心上去后要在拥挤不堪和充满各种异味的车厢里呆上20多个小时,最后还是放弃了念头钻进了卧铺车厢。同样是这个春节,回江西过年的詹晓东,却与江西省余江县春涛乡三涛源村的打工者陈富春一路上同甘共苦,从挤满民工的火车上带回了《亲历“回家”》和《艰辛打工路》两组照片。

在《亲历“回家”》组照见报的当天,浙江省委宣传部部长陈敏尔做了批示:“这个版面以记者的亲身经历,用图文反映了民工回家过年的艰辛和快乐,有新闻性、故事性,很真实很生动。这体现了记者的作风,反映了记者的精神。”

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不断改进创新新闻宣传工作。每年春节,表现“民工潮”的新闻图片特别多,而且一贯地以打工者大包小包缠身、蜂拥相挤的画面来表现这一群体的艰辛。但2002年2月10日在《人民日报・华东新闻》“华东写真”上刊发的一组《第二故乡过大年》,却打破了以往的做法。五张照片,讲述了两个重庆打工者让妻子乘船到杭州过春节的故事。这又是詹晓东的作品。

“深入生活,用人文关怀的眼光关照生活,你会发现除了显示苦难,生活中还有更多的值得我们去展现的美好一面。”詹晓东说。

11月22日,詹晓东(左)在杭州市的一处建筑
工地上采访农民工。新华社记者王定昶/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