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让文化成为广场的灵魂

2004-11-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苏丽萍 我有话说

广场是城镇居民并不陌生的地方,改革开放以来,大大小小的广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全国各地,成为现代都市文明的标志性建筑与文化象征,被喻为城市形象的名片。但广场并不只是外表华丽,而是要有适应人们需要的文化活动,因而广场多被称为文化广场。近日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中国文化报》主办了“全国特色文化广场评

选暨展示”活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60个文化广场获此殊荣。这些广场的最大特点并不是建筑样式如何新颖别致,面积、雕塑如何特殊,而主要是每个广场都有一些在当地、所在省份甚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群众广场文化活动,它们的经验引起了人们对广场文化建设的思考。

是民心工程非形象工程

我国广场文化建设起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广场的修建,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城市综合实力的体现,也是加强城市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但一些地方领导,热衷于前者却忽视了后者,脱离实际修建豪华广场,制造所谓的“形象工程”、“亮丽工程”、“夜景工程”等,希望用城市的变化来展现自己的政绩,实则给地方发展造成了隐患。如因挪用国债资金,挤占安居用地而被列入“审计清单”的湖北黄冈东方广场;建成后养不起草坪而改种冬小麦的辽宁北票市豪华广场等。虽然从总体上看,这些一味求大、求豪华的广场建设并不多见,但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广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即一些地方只有广场,却没有文化。只顾硬件建设,如何组织开展文化活动却无暇顾及。

事实上广场建设的最初动因,就是为了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给市民提供娱乐休闲的空间。如深圳的广场文化最早出现在1988年,其象征就是深圳罗湖区在文化公园搭建起来的第一个“大家乐”露天舞台,这主要是吸引大量在业余时间难以进入高档娱乐场所的打工者在这个免费的舞台上一展歌喉和舞姿。今天,像以“大家乐”为特色的城市社区广场遍布深圳全市。上海著名的“外滩音乐会”就是在陈毅广场举行。江苏省吴江市平望镇,2001年在一片废弃的河滩地上开始兴建新世纪文化广场,这里既节省土地,又濒临莺湖公园和小九华寺,方便群众来这里开展各种活动,2003年10月广场建成后,各类格调高雅的文化活动在这里定期举行,尤其是其中的评弹书场,吸引了大量群众。

广场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但这一硬件必须与文化这一软件相配套,才能成为现代化城市文明的标志和形象,才能真正发挥广场所应具备的功能,否则它只能是个空壳。广场其贴近民众的广泛参与性、多样性、开放性和时尚性,日益成为凝聚人心、酿造良好环境氛围、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城市的开放和发展力度的作用。因而广场应当作民心工程来抓、来建设,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

广场不在大关键在文化

陈忠实是重庆市建材二厂的职工,1988年的一天,他路过沙坪坝区文化馆,听见前面的广场上有人讲故事,“我就进去听,从那以后,我每场不拉,一听就许多年……”。陈忠友说的就是坚持43年如一日的沙坪坝广场故事会,这个著名的群众文化活动每年演出场次60余场,吸引观众10多万人次。开展该活动的重庆三峡广场由办广场故事培养了一支优秀的创作队伍和拥有97人的演员队伍,共创作故事5千余个,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广场。

广场不求大和洋,但文化活动要吸引人,这关键要有精心的策划和组织。但目前广场归不同部门管理,有的归园林管,有的归人防,有归文化局的,也有直接由政府管理的,开展文化活动,要很多部门协调,因而许多广场其文化活动多是人们自发组织的。有的广场文化活动长期得不到社会资助,仅仅靠财政补贴,以致于政府力量独木难支;基层文化队伍不稳定,人员素质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难以长期、有效地策划和组织让群众满意的活动。而要使广场成为真正的文化广场,就必须加强文化体制改革,按照十六大精神,抓好文化公益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精心策划和组织各种文化活动。

青岛五四广场,从2000年推出“欢乐假日”广场文化系列主题活动,并把活动伸展至音乐广场、汇泉广场以及全市的各个社区广场,不仅有普通市民自己表演的各种文艺节目,还有专家专门做的讲解和示范演出,丰富的广场活动造就了今天青岛4000多支基层文化队伍,并出现了一批广场文艺的精品,也使“欢乐广场周周演”成为一个极具人气的文化品牌。北京市朝阳区金台文化广场,面积不大,在京城众多广场中毫不起眼,但却是最有人气的广场之一。用该广场使用者朝阳区文化馆馆长徐伟的话说,就是“这里哪有什么广场,这个品牌纯粹是我们做出来的。”露天电影、双休日书市、诗朗诵……不大的广场成了群众最喜欢去的地方。广州番禺文化广场,除了开展一般的活动外,还连续三年举办了13期“番禺论坛”,对政府的重点工作、百姓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如“城市化进程与摩托车营运”、“当好九运东道主与市民素质提高”等,邀请相关部门、专家和群众共同参与讨论,电视台全程录播。

广场不求洋只需有特色

广场建设以及广场文化活动开展中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趋同化严重。各地建设广场,往往用相同的思路去设计和建设,造成广场虽多,但个性缺失,千城一面。文化活动也是如此,简单单调,时间一长,参与热情必然下降。因此,广场文化建设需要形成特色,要能够吸引公众参与。

从总体看,广场文化的根基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要积极开掘与调动地方文化的资源,使得地方文化传统、文化遗产得到更多的继承与发扬,并改造成适应新时代需要的文化。如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节的形成,最初就是从开发壮族的民歌节“三月三”发展而来的。“三月三”从田间地头走入城市广场,再进一步演变为一年一度的国际性民歌艺术节,它不仅丰富了地方文化资源,而且提升了壮族山歌的文化品位,并成为整个广西的品牌文化节目。

现代文化学者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场文化日益成为城市文化中最活跃的娱乐与休闲方式,丰富多样的广场文化活动增加了城市的动感与色彩,彰显出城市的文化个性。广场文化建设必须植根于当地的历史、地理、文化、风俗,为发挥所在城市的长处而形成,只有保持浓郁的当地历史文化同时吸收海内外先进文化才能建立自身独特的广场文化。同时,还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有利于保护生态和环境,并使城市面貌一新。现在不少大城市,不仅仅只建一两个广场,而是分社区建多个广场,使广场文化与社区文化建设融为一体。2001年广州市举行“都市热浪――群众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在各区和社区的努力下,全年共举行广场文化活动达60场,参加人次达30万。大连市以市区中山广场、人民广场、奥林匹克广场、五四广场为中心,辐射到其他广场、社区及公园,从1996年至2000年,全市开展了以“绿色的主题”为主题的广场文化活动达600多场,参加演出人数达6万人次,观众达300万人次。北京西城区则利用辖区内文化名人多的资源优势,为每个广场设立形象大使,如二龙路广场是李双江,福绥境广场是张火丁,展览路广场为刘长瑜,这样形成了西单广场为龙头,串起10个中型广场为龙身,再把几十个小文化广场为龙尾的文化广场一条龙,极大方便了人们的娱乐和休闲。

如果说广场是一个城市的眼睛,那么通过这个特殊的眼睛,我们可以找到这个城市的灵魂,可以发现这个城市彰显的个性,而使广场具有这种特质的正是浓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化,以其独具的娱乐和调节功能、教育和服务功能、交流和沟通功能将高雅艺术与民俗文化、传统艺术与现代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艺术、审美寓于娱乐休闲之中,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群众,成为他们享受文化成果的场所和展示艺术才华的舞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