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质量、特色与发展

2004-11-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我有话说

南京气象学院原来是一所以气象类为主的单科性全国重点院校。长期以来,学校坚持特色为本,注重内涵建设,已经发展成为以大气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为主导,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新格局。今年5月,经江苏省政府和教育部批准,南京气象学院升格改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

些有益的启示。

教育质量是大学的生命线

在高等教育逐步大众化的情况下,如何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这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近年来着力研究探索的一个重大课题。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这不但是学校一贯坚持和强调的办学原则,也是学校全方位提高人才素质的具体体现。学校把培养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建立起了“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体系。对教学管理制度进行改革,推行学分制、课程主辅修制等改革措施,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在课程建设、题库建设等方面制定了一整套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使人才培养有章可循,培养质量得以保证。

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各类学生近两万人。目前,从中央到省、地(市)级气象业务部门大多数技术、业务、管理骨干都毕业于该校,他们中有的已成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不少海外校友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首席科学家和学者,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国际机构中担任着重要职务。

特色促学科建设上台阶

在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中,学校走特色建设之路,并以特色学科为先导,逐步形成新的特色学科,使学科水平走上新台阶。

学校走内涵发展的道路,首先保证大气科学类专业的中心地位,逐年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力度,使大气学科上水平、上层次。然后,以此为基础和支撑,积极发展相关学科,并使其也成为特色学科。目前学校已经形成了以大气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三大学科群为主的特色学科发展之路。

大气科学以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和省级重点开放实验室为支撑,在大气环流和短期气候预测、东亚季风等研究领域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信息科学与技术在遥感科学与技术、雷达工程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成果,在国内相关领域确立了自己的优势。环境科学在环境评价与预测等领域的研究中,瞄准学科发展的前沿,其部分成果已进入国际先进水平的行列。

“八五”以来,学校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5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92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45项。同时,学校还获得了英国皇家气象学会贝肯奖、世界气象组织默姆奖等国际性的科技奖。《南京气象学院学报》成为国家核心期刊、“江苏省一级期刊”。

打造国际知名品牌学校

为了与世界接轨,打造国际知名品牌学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了我国气象教育与培训在国际上的声望和地位。

学校与国外20多所气象教育部门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其中,与英国爱丁堡大学气象系、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等多所国外院校签订了进行长期学术交流的协议。

经世界气象组织批准,1993年在学校正式建立了“世界气象组织区域气象培训中心”,成为我国高等气象教育面向世界的重要窗口。中心已经举办了19期国际气象培训班,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0多名中高级气象科技人员接受了培训。世界气象组织主席齐尔曼博士和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奥巴西博士曾多次来学校访问。

学校自1996年获准招收外国留学生以来,已招收一批包括数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在内的国外留学生。学校还应香港天文台和澳门气象台的要求,为港澳气象部门培养了近20名气象预报员。近年来,两岸气象教育与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学校共接待了十多批台湾气象界人士,也先后派出了10多位教授和专家访问了台湾。

在服务地方中做大做强

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校就把服务江苏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做大做强上下功夫,实现了学校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特别是2000年学校划转江苏省管理后,学校党委审时度势,作出了以内涵建设为动力,加快学校发展的战略决策,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了学校发展的新格局。

2000年以来,学校先后征地1677亩,使得校园总面积达到2037亩,投资50605万元,新建教学、生活用房20.3万平方米,新建各类文化体育设施8.2万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根据国民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设置了学校的新专业。近几年学校所设新专业中绝大多数直接为江苏经济建设培养人才,其中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和海洋专业填补了江苏省这方面人才培养的空白。学校在服务地方经济需要过程中不仅尝到了甜头,同时壮大了自己。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