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11月25日电 记者陆彩荣今天从中国地图出版社获悉:该社地名专业编译人员,近年来在编制地图过程中,对已有的外国汉译地名除英文译名较少改动之外,法、德、西、俄等语言的地名修改量达30%左右,北欧、西亚、南亚、非洲等国语言的地名修改达60%以上。他们认为,一些地方提供的外国地名汉译
实现地名汉译规范化,有利于促进国内外科学文化的交流。今年“世遗会”在中国召开之际,为了出版《世界遗产地图集・中国卷》(英文版),中图社地名译名专业人员做了大量工作。对于世界遗产名称的汉译问题,他们在沿用以往他人译名的过程中,发现其译名存在着不规范现象,加之随着某些遗产的扩展而导致遗产名称的变更,致使原译名出现了不小的变动。如果盲目照搬,必定会造成“一地两译”的混乱状况,有鉴于此,这个社译名专业人员针对目前世界遗产名称存在的问题以及地图生产部门的需要,将当时已公布的754条世界遗产名称,按照译名标准化的原则,对其进行了科学、规范化的整理,改动条目约40%。例如,原译的澳大利亚“大蓝山山脉区”,改为现在的“大蓝山地区”。原译的巴拿马“巴拿马古城及玻利瓦尔沙龙”改为现在的“巴拿马旧城及考古遗址”。原译的乌克兰“基辅圣索菲亚教堂和佩乔斯克修道院”改为现在的“基辅圣索菲亚教堂和基辅洞窟修道院”等。与此同时,他们建立了《世界遗产名称数据库》,为地图生产提供资料信息服务。
积极为客户纠正外国地名汉译误差,是这个社的外国地名译名人员的良好作风。近年来,中国地图出版社地名专业人员,已为各种版本的世界地图及有关地名的相关图书,提供了20多万条世界地名。其译名范围包括人文、历史、地理诸多方面,使用的语种达50多个,其中多个语种填补了地名译写的空白,质量也经受了社会各界的考验,从而推动了全国外国地名汉译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为我国外国地名汉译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