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牛玉儒(右一)在基层。
临危受命
包头又名鹿城,充满塞外魅力。1996年5月3日,这座名城经历
在包头的领导同志看来,地震不仅是对城市建筑的考验,更是对他们的施政能力的挑战。如何使包头人民度过这场劫难,这是摆在他们面前的当务之急。而这一切,对于牛玉儒来说,更像是上天特地给他出的一道考题。因为在同年11月,牛玉儒由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秘书长调任包头市市长,当地群众的目光落在了这个新任“父母官”身上。
对于这个职务,牛玉儒不是没有掂量过。他深知,一旦走马上任,就要挑起繁杂的协调事宜,还要敢于面对矛盾,担起责任。要么明哲保身,要么迎难而上。牛玉儒选择了后者。在下定决心的那一刻,他的心与鹿城的百姓连在了一起。
都市的变迁
震后的包头,正值国有企业改革攻坚之时,经济发展举步维艰,政府财政捉襟见肘。要搞建设,谈何容易 但在牛玉儒的脑子里,灾后重建不仅是一个救灾的问题,更是一个改善人民生活、推进经济发展的切入口。
在市委的领导之下,牛玉儒亲任抗震救灾指挥部总指挥,展开了他的建设思路 搞好城市建设,安置好受灾群众,一则为国有企业改革解除后顾之忧,二则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有利于招商引资、扩大开放,两者最终有利于改善百姓的生活。
知易行难。牛玉儒需要打一个漂亮仗来打开局面、鼓舞人心。
曹家营子和赵家营子是包头市内的两个村子,位于市政府大楼的两侧,村里农民住在城里,干活在城外,形成了“都市村庄”的怪象。村庄之内,房屋低矮破旧,路上牛羊出没,污水横流,不堪入目。临街的房屋虽然简陋,但农民稍作装修,开起小店,又成了各家各户的“摇钱树”。
虽然几届政府都有心动迁,但终因形格势禁,困难重重,未能成功。牛玉儒自知这是块难啃的“骨头”,但他相信,只要真心诚意地为村民们做实事、做好事,肯定能够赢得民心,功成事遂。
拆迁的困难不光是经济上的,也有情感上的,许多人在此土生土长,穷家难舍。为此,牛玉儒一方面想尽办法,四处融资,在市区附近为村民建起新居,另一方面,他带领工作人员以理服人,让村民通晓利弊。经过一番艰苦努力,奇迹终于出现了,三个多月,曹、赵两村顺利搬迁。牛玉儒以这样一个民心工程,为包头的城建起了个好头。
此后,包头先后启动了城市煤气三期、阿东热源厂改造、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城市电网改造工程等一大批建设项目,城市环境大为改观。2000年,包头市被联合国人居中心评定为“2000年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的良好范例”。在荣誉的“功劳簿”上,牛玉儒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流的口碑
凡与牛玉儒接触过的人,似乎都感觉到他身上有股“魔力”。
曹征海与牛玉儒共事三年,时任包头市副市长。在他看来,牛玉儒这个人非常可交,热心肠,毫无私心,而且敢于承担风险和责任。曹现在依然记得牛玉儒讲过这样的话 “你到基层放手干。我是责任市长,有事情我担着。”曹觉得,在这样一位领导手下工作,很舒心。
赵道尔基,原包头市委副书记,谈起牛玉儒的人品和火一般的工作热情时介绍道 “1996年,在城市重建中,我经常每天早上8点到工地检查。但很多次,当我到工地时,人们都会告诉说,牛市长早已来过了。牛玉儒是我见过的干部中少有的充满激情、忘我工作的人。他的人格魅力、他的感召力鼓舞了一大批干部。”这位满头银发的壮实的蒙古族干部,谈到这里已是热泪盈眶。
程刚,包头市副市长,原市政府秘书长。在程刚的印象里,牛玉儒称得上一个完美的人 2000年除夕,牛玉儒带程刚等慰问困难职工,当看到一女工家连电视机都没有时,牛玉儒在回去的车上坐不住了,他带头捐款,大家一起努力,当晚给女工家送去了彩电。为了招商引资,他以蒙古族干部的豪情,喝下客商敬下的一大杯白酒,签下协议。而事后,他难受得一晚无法入睡。
不同人的眼里,有不同形象的牛玉儒,但是根本的一点,还是他的公仆本色。牛玉儒说 “作为市长,首先要把百姓的冷暖放在心上,不辜负人民群众的重托与期望。”
牛玉儒赢得了老百姓的心。在他离开包头赴任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副主席时,市政府的人们纷纷找他合影留念。在包头的大街上,交警们自发地向牛玉儒敬礼道别。人们记住了牛玉儒――一位勤政为民的好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