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被列入“世界十大污染城市”黑名单的沈阳,如今旧貌换新颜。2003年,沈阳环境空气优良天数达到了298天,今年有望超过300天,实现历史性突破。过去烟雾笼罩的城市,如今再现了蓝天白云;过去要掩鼻而过的浑河,如今已变成碧水清波,“城林相依,水绿相映”的生态格局正在形成。许多曾经
2001年沈阳市正式提出了创建北方最佳城市环境的目标,2002年正式通过了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03年初推出了《沈阳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总体规划》和8个专项规划,确定了“重在过程、重在实干、重在创新”的指导思想,一场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攻坚战全面展开。辽宁省委副书记、沈阳市委书记张行湘多次强调 我们不是为了环保模范城市的荣誉,要一块牌子,而是要实实在在地把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提高上去,把城市环境中和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切实加以解决。市长陈政高深入治理环境工程的现场,解决具体问题,他经常告诫各级干部 城市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环境的竞争,沈阳会不会在竞争中被淘汰出局,关键看环境。近三年来,沈阳市在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方面的投入超过100亿元,实施环境治理项目近千个,在城市格局、污水处理、绿化、道路改造、大气治理等城市环境建设方面取得明显效果。
结构调整产业革命
像沈阳这样一个特殊的老工业城市,创建环保模范城市的难度可想而知,但沈阳人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走出一条老工业城市环境改善的新路。面对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遗留下来的城市经济结构畸形、产业布局不合理、城市发展空间受限、环境基础设施欠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一系列问题,沈阳从老工业城市的转型入手,把眼界从环境建设与保护放大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层面,放大到产业布局和结构的调整优化、城市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城市整体环境的建设和改造、城市品位的提升和经营城市的层面,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的“创模”之路。沈阳要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关键在工业,这是必须破解的难题。为此,沈阳市对全市产业结构进行了大规模整合,淘汰落后企业,全面消除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的企业,退出重污染行业,集中发展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三大新型支柱产业和医疗器械等八大优势产业,提升产业内涵。开展创建环保模范城市活动三年间,全市累计关停、搬迁装备落后、污染严重、效益低下的工业企业500余家,合并、重组和改造企业300多家,仅关停沈阳冶炼厂一家,每年就减少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硫8万吨。有色冶炼、水泥、草浆造纸等重污染行业已全部从城区内退出,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了21.43%,工业企业全面实现了达标排放。
协调发展的新天地
大规模的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方面的投入为沈阳市治愈环境顽疾注入了强心剂。
在污水处理上,先后完成了浑河沿线四大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改造,全市集中污水处理厂由1个增至5个,三年间日污水设计总处理能力由40万吨增加到92万吨,污水处理率由38.61%提高到65.64%。目前,全市三大排水系统都有了相应的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体系已经形成。
两座标准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的建成,使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提高到100%,全面消除了垃圾围城现象。规范运行了全国最大、最先进的年处理能力2万吨的工业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建成了焚烧能力8000吨的有机废物焚烧项目,形成了包括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危险废物安全填埋、有机废物焚烧、医疗废物安全处理在内完整的处理和管理体系。
“创模”三年间沈阳市累计投入绿化及拆迁资金36.9亿元,新增绿化面积达到39.74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了35.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平方米,基本搭起了森林城市的骨架。与此同时,又先后建立了13个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覆盖率达13.52%,保护类别由原有的单一的植物生态拓展到湿地、古文化、自然遗迹和人文遗迹的保护;在辽宁省率先建立了2300平方公里的防风固沙生态功能保护区,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生态环境得到快速恢复。沈阳把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可承载能力统一起来,不仅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而且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拉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