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红色枣庄传来文明生态新歌谣

2004-11-3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邢兆远 我有话说

“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

岁月淡化了战争的硝烟,但红色的旋律依然高亢激越。六十六年前,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捷”,击溃了日寇疯狂进攻,使枣庄成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1940年2月,在这里诞生的铁道游击队,似“钢刀插进敌胸膛”,谱写

出惊天地、泣鬼神的豪迈诗章。

“歌谣”新唱:文明生态展画卷

站在雄伟的铁道游击队纪念碑下,鸟瞰台儿庄,这座英雄的城镇天蓝地绿、水清气爽,繁花似锦,河堤、公园、庭院、道路的绿化交相辉映。大运河、月河、环城河环绕着绿树高楼,水榭亭台,岸柳怪石,小桥曲廊,颇似江南水乡。这里绿化覆盖率达37%,各种园林景观达30多处。

漫步在秀丽的山水间,枣庄市委宣传部部长周杰华说:“把这片红色的热土打扮得更加美好,是我们后来人的责任。建设文明生态,台儿庄只是枣庄的一个缩影。过去有人曾说,在煤城枣庄走一圈,掏一掏耳朵都是黑的。近年来,我们进行了综合治理,壮士断腕地取缔了污染项目。”

记者来到当年的支前模范村峨山口,在该村的人工湖畔,书声朗朗,琴声悠扬,庄户剧团的演唱带着浓郁的乡韵,唱出生活的甜美。村中体育广场上,篮球架、排球网等健身器材样样齐全,农民自发组织的各种体育赛事不断。村长兴高采烈地说:“人创造优美环境,环境也在潜移默化地陶冶人。”

“歌谣”延伸:碧水青山奉“硕果”

“过去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图的是让后代人过上舒坦的好日子,”铁道游击队员刘宗仁老人说,“看到家乡一天一个变化,感到当年的流血是值得的!”

为了“让老百姓过上舒坦的好日子”,枣庄倾心打造“生态经济”。在峄城,小小石榴长成了大产业,共有10万余农民从事石榴种植、加工、销售。丰硕的石榴吸引来五湖四海的客商,拉石榴的车辆络绎不绝。石榴盆景园,成为国内最大的石榴盆景园林,昔日只能当柴烧的“树疙瘩”,如今身价倍增,有600余户人家“玩”着近20万盆盆景,总产值达5000万元。12万亩石榴林中,有青檀寺、一望亭、园中园、三近书院、匡衡祠等20多处景观,每年吸引中外游客110多万人次前来赏花尝果。

近年来,枣庄的文明生态建设不断延伸,培植起自己的品牌农业。全市共有38个国家和省认证的品牌农产品,年创效益14亿元。先后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芸豆之乡”、“中国石榴之乡”、“中国樱桃之乡”、“中国马铃薯之乡”。今年2月,全市又获得首批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19个。

“歌谣”辐射:生态产业蓬勃兴

微山湖畔,悄然崛起一批有着生态与经济双重效益的生物医药、新材料、精细化工、信息电子等高新技术企业,它告诉人们,煤城枣庄的经济正在转型。

“白云,蓝天,是我们绿色家园”,一曲《华润之歌》唱出了华润纸业人开辟绿色环保新天地的愿望。这有着固定资产6亿元人民币的企业,按照“高科技、生态型、园林式”的构思,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绿树成荫,花木遍地。去年投资600万元,对原有生产系统进行清洁生产工艺技术改造,建设了一流的大型污水处理厂。滕州从优化环境、改善群众生存质量的角度出发,响亮地提出“调整产业结构、建设花园式城镇”的构想。

构筑沿运河生态经济带,催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台儿庄依托水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三水农业”;充分利用古运河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去年接待游客达30多万人,旅游总收入1.2亿元。峄城区重点进行桑蚕、大棚果、中草药、食用菌、畜牧养殖等基地建设。滕州沿运河构筑高效生态种养模式,牵引千家万户进入大市场;投资3000多万元,建成了6条生态景观路,开辟了红荷湿地旅游。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