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解一个“不解”

2004-12-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孙武臣 我有话说

央视今年观众评选优秀歌手,台湾歌手周杰伦获得最佳,从此他的众多奖项纷至沓来。周氏歌手在央视春节晚会唱过一首《东风破》,由于发音含糊、吐字不清,听明白唱的是什么的,不多;颁奖晚会上他又唱此歌,依然听不清楚。主持人李咏不无幽默地打个圆场:“听懂的比以前好像多了点儿。”

周杰伦有着特定的

青少年歌迷群体。一位同事告诉我们她的侄女本是双眼皮,但为了和偶像周氏一样,要整容成单眼皮。痴迷到这种程度,令人大惑不解。我不想对这位歌手的演唱本身说三道四,只想解一个“不解”的文化现象。

笔者前不久有一次接触青少年的机会,顺便询问:为何喜欢周杰伦?回答不尽相同,但比较一致的可以归纳为:也承认听不懂歌词,尽管据说歌词写得很美,但无关紧要,只要好玩就行;周氏学生模样,看着没有距离;就喜欢他那股劲儿(笔者按:指个性与风格奇特),敢于和以前的歌手不一样。

回答到位。它提供给我们解开困惑“不解”的两个思路:一是任何一种文艺现象都是特定时代发展变化着的社会思潮与文艺思潮的产物;一是方法论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有时候少辩证法,多片面性,非此即彼,好走极端。只要我们静思一番,“两极跳”的现象在我们文艺创作发展历程中时有出现。比如,过去只有“英雄化”,现在就“非英雄化”;过去只强调现实主义,20世纪90年代中期,现代主义大时兴,现实主义就“过时”了,不过五六年,现代主义“热”散去,至今似乎再无人提及。在这些现象中,对青少年影响最大的是:过去只讲意义,现在就消解意义;过去是内容大于形式,现在形式大于内容成了时尚;过去是只强调文艺的教育功能,现在文艺似乎就只为愉悦。当然,今天的这个极端是为我们昨天的那个极端所付出的沉重代价。这一切就构成了制约与作用于青少年的外因。

作为人生的初级阶段,青少年在生理与心理上有着许多天成的人性与人格方面的特点。比如,他们好冲动,善模仿,富想象,崇尚偶像,同时却又缺少理性,缺乏分辨力和判断力,他们厌恶规则的束缚,讨厌墨守成规,喜欢标新立异。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他们对成人主宰世界、决定他们的命运带给他们的精神压力和传统带给他们的约束力,似乎有着与生俱来的叛逆意识,他们常有与社会与传统相悖的逆向思维。因此,青少年时代是个既青春绽放,又可能隐藏眼泪,既朝气蓬勃,又可能潜伏着危机,既健康,又容易被侵害的人生阶段。如果缺乏必要的引导和引导不当,是很危险的。这是思考青少年问题的内因。

毋庸置疑,长时期的应试教育,在相当程度上给青少年带来巨大的精神与心理压力,扼杀着青少年的个性。于是在这样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以上的外因就通过以上的内因起了作用。

其表现为,青少年渴望宣泄郁积于心的压抑。于是外来的只要新奇,无论五光十色的发型,还是奇装异服,就都是好的,就都是他们所需要的;于是当代青少年偏爱狂热喧闹的舞蹈、震耳欲聋的摇滚音乐、声嘶力竭叫喊般的歌唱,并且在网络游戏中寻求刺激,甚至连语言也效仿港台腔调就都不足为怪了。于是形形色色的时尚“热”和林林总总的“另类”就连续不断地出现了。这就是有着类似卡通人物的发型和有着叛逆神色的周杰伦能成为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崇拜的偶像,能在青少年中走红的主要原因。他们喜欢的是一种时尚,这种时尚恰好适合了他们承受繁重的学习压力情况下的心理需要。这才就有了一个双向选择的文化悲剧――一些孩子选择无意义的娱乐、新异的另类、闹剧搞笑;成人选择了孩子这个大市场,投其所好,捞取金钱。这就是许多不入流的港台歌手到内地来“抢夺”“红得发紫”牌位的根本原因,自然,腰包也可以空前地鼓。

“人归根到底是追求意义的动物。”(亚里士多德语)一个消解意义的文化悲剧时代、一个形式大于内容的时代,其危害是极为可怕的!

当然,世间万物都有其自身调节的能力,社会思潮的发展变化会影响与制约文艺思潮的发展变化,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当他们长大成人,阅历丰富,理性渐趋成熟了,绝大多数人自然会有许多自我否定和自我调整,趋同了社会的正常,那些近于荒诞的肤浅和幼稚也就成为一种曲折后的自省的记忆;而那些完不成这一矫正的少数人,偏执成为习惯,对社会就可能产生危害。我们期望的是前者而不是后者。为此,我们成年人要倾力促进健康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形成。

这是不是在破解这个“不解”后应该获得的深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