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注意童话中的副作用

2004-12-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马先勇 我有话说

无论是各类媒体的报道,还是身边正在发生的事实,都在告诉我们一个不容忽视的危险信息:当前我国青少年的暴力案件正表现出上升的趋势,通过案情显示出人性的扭曲与畸变,可怕而令人担忧。造成这种恶果的原因很多,诸如近年在青少年中最流行的渲染血腥暴力内容的网络游戏,一直很有市场且五毒俱全的港台凶杀故事之类

的录像带,许多畅销于校园周边打着“法制教育”的幌子渲染凶案场面的非法书报刊,还有变型期社会上各种人群有意无意传播的真真假假的又被添油加醋的刑事案件等等,都在影响着青少年的认识与成长,使他们对暴力场面熟视无睹、习以为常、麻木不仁,甚至反而跃跃欲试,最终滑向暴力的深渊。除了这些因素以外,我认为,我们还应该认识到那些带有暴力情节的童话潜移默化的作用。我注意到,许多人包括一些专家在对青少年暴力案件进行成因分析时,很少甚至根本不提每个孩子最开始接受教育时,经常听也是最爱听的童话中很多暴力情节的副作用。这类童话,往往就是那些打着“惩恶扬善”之类名义的童话或者民间故事,大多还是被包括专家在内的成人着意推荐给孩子们的,有的还作为“经典”进了教科书。在那些故事中,代表丑恶的一方常常使用暴力或者卑鄙邪恶手段欺负或伤害他人,而代表善的一方也往往还之以颜色,以血还血,以牙还牙,以暴易暴。问题是,我们在鼓励自己的孩子向英雄学习的同时,是否在有意无意地鼓励暴力,是否有意无意地在纯真的孩子心里播撒暴力的种子。

须知,如果不加以注意的话,所谓“惩恶扬善”,到小孩子那里就会变味,他认为自己是对的,当然就是好的善的,不同意自己或跟自己不一样的就该是坏的丑恶的,别人的一切都可能被划入该受惩罚之列。就算孩子的父母或老师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也只能亡羊补牢。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因“暴力童话”而一定崇尚暴力,但一般说都会默认暴力。比如很多孩子接受了“暴力童话”以后,就会认为捉蛇打鸟掐死蚂蚁之类属于“勇敢”行为,遇到影视及其他文艺作品中的血腥情节比较冷漠,有的更觉得“刺激”而极为欣赏。尤其是与人发生矛盾时,许多孩子很容易就想到使用暴力手段。

所以,我认为,在给儿童讲故事时,应该尽量避开暴力情节,最好适当改造童话和民间故事的暴力情节,多讲一些珍爱生命的故事,也许更有益于帮助孩子们形成尊重敬畏生命的良好意识,因此会从心底厌恶暴力拒绝暴力,而成长为真正文明的社会公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