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时间就要到了,两校网络远程教学的教室中
今天网络远程研究性教学的主题是“研究性学习中的数据采集与统计方案设计”,这是从事研究性学习的一项基本功。两校同学将通过对4个课题数据采集与统计方案设计”的讨论,提高他们在这方面的本领。
4点钟,全国研究性学习专家、人大附中研究性学习专职教师周庆林老师宣布上课。先由人大附中“青少年耳机使用与听力损伤调查”课题组、“三种干电池放电性能测试”课题组的同学分别陈述他们进行课题数据采集与统计方案设计途径和方法。大屏幕上,80中的同学时儿紧盯屏幕专心静听,时儿记下问题准备发问。接下来80中的两组同学也分别陈述了他们的两个课题:“通惠河东郊段水质的对比测试”和“影响黑藻细胞质流速条件的研究”。当两校同学发言时,大屏幕被切割成几块:发言同学的特写、两校远程网络教室的全景、发言同学使用的文字、表格或图像资料都跃然在屏幕上。
讨论开始了。双方同学你质疑,我应对,你评价,我建议,气氛非常热烈。如果不是声音的传送总要滞后一点,简直可以使人忘掉两校一个城东,一个城西,相隔几个小时车程的距离。
80中同学问:“你们在下午1点15分到1点45分这段自习时间采集听耳机同学的数据,怎么能保证自习室的同学不会跑到教室去造成重复计算?”
人大附中同学答:“我们课题组请采集数据的同学分散在自习室、教室几个地方同时统计,就不会出现重复计算的问题。”
人大附中同学问:“不同黑藻细胞质的流速,即使在相同的条件下也是有差异的,你们怎样使你们测定的黑藻细胞质流速的数据真实可靠?”
80中同学答:“我们尽量创设相同的环境与条件,另外实验可重复多次,取平均值。”
人大附中同学建议道:“是否可以在相同条件下“平行重复”多做几组?”
80中同学表示同意。
讨论越来越热烈,人大附中不同课题组的同学打起了“内战”。一位“电池组”的同学向“耳机组”的同学问:“你们怎么能保证你们统计出的听力受损的同学都是因为听耳机呢?”这一问题提醒了“耳机组”:“是啊,如果不把听力受损的其他原因排除,这个统计数据将是有水分的。”“隔岸观火”的80中同学频频点头,看来他们从这一提问中也受到了启发。
讨论继续进行,忙着“过招”的同学们不知不觉将话题向纵深发展。旁观的专家、记者们忍不住窃窃私语。好在“身在此山中”导课的周庆林老师非常清醒,几句话点拨,就把两校同学的话锋重新聚焦于研究性学习中的数据采集与统计方案设计上。
下课的时间到了,主持人周老师提议:两校同学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今天的感受。80中同学首先交卷,他们写的是:“1 1>2”。该校赵老师诚恳地说:“我们的研究想得还不够细,今天收获很大。希望今后能有机会和人大附中一起搞研究性学习。两校的智慧加在一起,一定会创造出更大的成绩。”
人大附中同学的答卷是“数行结合”。他们认为数据的采集统计,应该与有效的行动(例如观察、调查与实验)相结合,才能全面地反映事物的本质。他们称赞80中同学分工清楚,“通惠河”课题可以直接为社区居民造福,这些都很值得他们学习。
下课了,北京大学赵一鸣教授和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赵学勤副所长对于用网络远程教学模式开展校际间的研究性学习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说,这个平台可以让全国成千上万的学校了解、学习、探讨中学的课题方案应该怎样设计,怎样实施;中学生在研究中的思路、困惑和智慧,高效率地推动研究性学习在更大范围内开展。不同学校通过交流切磋,可以取长补短,提高研究水平,也可以锻炼孩子们与人相处的能力。
他们告诉记者,今天这堂课的录象资料,将被收入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通过卫星和网络向全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