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小学生该不该阅读文学经典名著的问题,近来引起文学界与教育界许多同仁的争论。著名作家肖复兴主张中小学生不必过早阅读经典,等孩子们有一定的生活积累,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再来读名著;中国社科院现当代文学博士张小龙则认为文学经典名著闪烁着永恒的人性与人情,不应该让经典离我们“远去”。文学经典名著
当前的文学经典教学,存在着严重的脱节问题。笔者为完成江西省教育厅“文学经典名著一体化教学研究”这一课题,最近在某初级中学作过一个调查,有80%以上的初中同学认为现在课本中选用的名著(名篇)与他们的生活相距太远,对中小学课本中的经典不感兴趣。还有的同学则认为,有的名著反复出现,重复教学也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水浒传》中的章节,小学第十册课本中有《景阳冈》,初中第六册又有《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电视剧看了一遍又一遍,早就没新鲜感了。由此可见,当前的名著的教学显然存在一个严重的衔接问题。尤其是与中小学生年龄段特征的衔接,矛盾显得更加突出。
要让中小学生喜欢经典名著,形成自觉的阅读兴趣,在内容上应该选择适合他们年龄阶段的文学名著来读。换句话说,就是内容上要尽量选择一些贴近他们生活的作品,使他们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只有贴近他们生活的作品,他们才会感兴趣。应该多选一些反映儿童和青少年生活的经典,给他们阅读。天天都在讲要提倡素质教育,但具体实施时却不见大刀阔斧、真刀真枪去干的。学生有自己的“经典”,为了让学生喜欢阅读,不妨投其所好,将他们喜欢的韩寒、郭敬明的作品也适当地选一些来阅读。在他们感兴趣的前提下,教会他们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经典何其多,谁能全学完?只要他们感兴趣又掌握了方法,学生自己都会阅读鉴赏。
从“接受学”的角度来看,不同的年龄阶段,对文学经典名著有不同的接受要求。小学阶段的少年儿童,接受能力有限,如果把太多的古代文学作品作为阅读与教学对象,显然是不适宜的。很多低年级的学生读古诗背古诗,在当时都是似懂非懂。而现在的小学和初中课文中,古代诗词的篇章特别多,这是不符合他们成长与接受规律的。像《草船借箭》用白话翻译后作教材,不伦不类。就文学的语言接受而言,文言文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较难接受的,因此小学阶段应该多阅读一些现当代名著,再加上少量通俗易懂的外国儿童文学,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农夫与蛇》等。中学阶段再由浅入深地学习文言文名著,语言关就能很自然地过渡完成。
让经典伴随青春一起成长,说起来容易,要真正付诸实施,还需要作许多艰苦的工作。首先是教材的改革。应该根据中小学年龄阶段的不同特征,编出更科学更适合成长过程的语文教材,才能让经典教育与他们一起成长。有些名著的章节,显然已不宜放在中学课本中了,比如四大名著中的内容,中小学生都耳熟能详,文字又较通俗,很多小学生自己都会找来读,没有必要又放到中学课本中去。外国文学中的经典名著,小学阶段宜以童话、寓言为主,如安徒生、伊索的作品,既有可读性又容易读懂。为了增强中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可以把最近发表一些较好的作品作为课外阅读文章来读。
其次是教学方法的改进。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必须贯彻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过去对于古代诗词的教学,不分年龄大小和年级高低,都是一味地要求学生背诵,边背诵边理解。这种方法用于高中生,可能效果会好些,但用在小学生身上就要大打折扣。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需要用形象化的手段来帮助他们理解高度概括的诗歌内容,可以借助图画、影视多媒体等手段来达到。中学阶段则要启迪学生的想象力,尽量让他们自己来描述,以达到再创造的目的。只有实施一体化教学,照顾学生各年龄阶段的特点,经典教学才能取得预期的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