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资源的消耗越来越多,有的甚至超过了自然界的再生循环能力,造成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锐减、环境恶化等严重后果。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发展中大国,资源供给不足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已是当务之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那么,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呢?发展循环经济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推动经济增长的全部要素投入及其组合的方式构成了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内涵,其实质是依赖什么要素及多少要素,利用何种手段、通过什么途径,怎样实现经济增长。从资源流程和对环境影响的角度看,人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模式:第一种是传统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线性过程,其典型特征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第二种是“过程末端治理”模式,即我们常说的“先污染,后治理”增长方式,虽然我们已开始注意环境问题,但由于其强调在生产过程的末端治理污染,导致治理成本高,技术上也难以支撑,无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第三种是循环经济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传统经济增长方式能够维持发展下去必须具备两个前提 一是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廉价;二是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能超过自然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不影响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显然,当人类社会发展到20世纪中叶以后,这两个前提已逐渐发生变化。自然资本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稀缺资源和瓶颈制约因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这种线性经济发展模式正日渐难以为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是西方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过程中普遍采用的模式,尽管目前步入工业化阶段的大多数国家事实上依然无法彻底摆脱这种模式,但因其对资源的过分消耗和环境的过度破坏,最终打破了人类向自然的索取与自然对人类回馈的平衡,以资源能被高效、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模式取而代之,成为一种理性选择。
循环经济以统筹人与自然关系为基础,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其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的物质能量循环过程,以达到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废物高效回收的目的。显然,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废物再利用和再循环是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简称“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或3R原则。循环经济概念的提出虽然只有十多年的历史,但在发达国家发展很快。
我国正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阶段,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对资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这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时期,又是一个资源环境矛盾突出、瓶颈约束加剧的时期,如果不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大量消耗资源的状况,就可能丧失发展机遇,导致经济徘徊。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逐步使生态步入良性循环。”据此,我们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应从我国地域分异规律出发,充分考虑资源禀赋特征和区域比较优势,改变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特别是以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现象,形成各具特色、整体协调的产业布局,从源头上避免由于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
第二,抓住我国经济发展难得的战略机遇期,通过高新技术手段,大力发展绿色装备制造业,全面发展服务业,逐步形成节材、节能、节水、节地、环境优良的产业结构,进而推动经济增长模式从以资源依赖和投资驱动为主向以3R为主的循环经济模式的转变。
第三,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部门是消耗资源最多、对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的部门,因而也是资源节约潜力最大的部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其核心就是要改变单纯依靠增加投入、以消耗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增长方式,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路子。工业化是一个伴随着工业发展的社会经济全面变革与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服务业以其高度创新性、广泛渗透性、效率倍增性和深度产业关联的优势,对制造业起着增加价值、更多地实现价值的重要作用。由于服务业存在特有的分离效应和分裂效应,使最初体现在一个人和一种产品中的服务可以从服务中分离出来,变成一种新的商品,从而增加了产出,达到以尽可能少的物化劳动耗费取得较多的经营成果的目的。没有服务业发展的支撑,工业化只能停留在比较初级的粗放的阶段,很难深化。更为重要的是,与第一、二产业相比,服务业的发展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它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就能降低经济增长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这对于有效地缓解当前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