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经济基础,进一步搞好国有企业,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当前,国有企业有很多加快改革和发展的有利条件
,同时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一大批国有企业,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加快推进改革,规范改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新世纪里谱写出新的辉煌的篇章。本报从今天起,开辟“进一步搞好国有企业”专栏,将陆续报道十家国有企业的典型经验,以期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国有企业的现状,关心国有企业的发展,支持国有企业的改革。
这十家国有企业是: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铝业公司、江西铜业集团公司、天津钢管有限责任公司、中联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1997年成立之初,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这个由上海、广州、大连三大海运公司为主组建的、拥有251亿元总资产的大企业,实际上是一个“烂摊子”:企业负债1.84亿元;经营业务主要是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石油和煤炭沿海运输,远洋业务只是沿海运输的一种补充;没有国际经营网络,集装箱运输更是一片空白;平均船龄14.5年,大部分只有1万吨左右的载重量,大型化程度较低,不适应市场需求。
2004年,这个在国人看来依然有些默默无闻的企业,却已成长为世界航运业的新秀:集团预计收入达到480亿元,实现利润85亿元,总资产达到600多亿元;集装箱达到27万箱位,拥有10艘目前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8500TEU 标准箱)集装箱船队;企业6月份在香港上市,成为全球市值第5位的班轮公司;在美国权威航运杂志年度国际班轮公司利润评比中排名第一。
短短七年,是什么让中国海运走过了其他船运公司需要二十、三十年才能走完的历程,实现了持续跨越式大发展?中海人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坚定不移地发展集装箱运输,做大做强主业。
决定性的战略选择
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集装箱运输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一艘5000箱位的集装箱船需配置船员23人,与一艘万吨轮所需人数相当,但营运效率和收入却能超过50艘万吨轮。海运集团组建后,对要不要发展集装箱运输曾产生过很大的争议,主要担心资金投入大,经营风险高。以李克麟董事长为核心的中国海运领导集体经过认真研究分析,果断地做出决策:集装箱运输是未来发展方向,中海集团要不遗余力地发展集装箱运输,并把它做大做强!
发展集装箱,没有船怎么办?1997年到1998年,中海通过自己的船厂将44艘散杂货船改造为集装箱船,迅速形成了初具规模的船队。“1998年用改造的集装箱船第一次跑欧洲航线,船跑得太慢,人家跑20多迈,中海的船跑11迈;人家的船早就回来了,中海的船还在跑。客户意见很大,投诉不少,有的甚至不付运费。”一位员工谈到起步时的困难情景,至今仍记忆犹新。
虽然步履维艰,但中海对发展集装箱运输的初衷没有改变。1999年起,中海集团从国外租赁了35艘集装箱船舶,同时加强与国际班轮公司在航线、舱位等方面的合作,从当年3月到11月,相继开辟了“远东―澳洲”、“远东―欧洲”、“远东―地中海”、“远东―美国”四条航线,形成了覆盖全球主要贸易区的远洋集装箱运输网络。一个船公司一年内连续开辟四条远洋干线,这在集装箱运输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而今的中海正从昔日的“追赶者”变成“赶超者”。目前世界集装箱船的平均船龄都在8至15年,中海集运船队平均船龄为10年,其中4000TEU以上的主力船队平均船龄仅为1.7年,正是船舶的最佳服役时期;全球正在运行的大多数集装箱船速度为每小时18―21迈,而中海新造的集装箱船平均航速每小时25迈,船舶准班率前后不超过4个小时;船队共有68艘4000TEU以上的大型集装箱船,平均单船装箱能力达到5700TEU,经营着40多条国际航线,服务遍及全球75个国家的165个港口。七年里,中海集团已经打造出一支规模化、年轻化、大型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集装箱团队。
后发制人抢先机
航运是个周期性很强的行业,始终伴随着风险与机遇的博弈。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之所以在短短几年实现跨越式发展,与其积极运用反周期策略,充分利用了航运市场波动周期是分不开的。
2001年,受“9・11”事件影响,全球航运市场一路下滑,造船价格十分便宜。当别的航运企业深感前途未卜,等待观望的时候,中海毅然将国家拨给的24亿元贷款,一分不剩地全部用来造船。果真如他们预测的那样,从2002年下半年起,市场持续走强。而中海前两年船价较低时订购的一批集装箱船今年恰好投入运营,完全踏准了市场复苏的节拍,不仅使成本大幅降低,更使其在市场转旺时能从容开拓新航线,船队的整体竞争力得以迅速提升。
2002年第四季度欧元呈现升值趋势,中海看到欧共体在形成欧元统一货币后,经济正在加快复苏,便判断中国产品将大量出口上述地区,集装箱货量将大幅增长。他们立即安排8条5600TEU集装箱船投入远东至欧洲航线。2003年,该条航线运力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舱位爆满,中海赚了个盆盈钵满。
向世界一流企业看齐
2004年,全球航运业整体飘红,被航运企业称为几十年不遇的好年景。然而,高峰过后可能就是低谷,未来集装箱运输还有多大的发展空间?中海再次面临选择。
“全球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将大大促进国际贸易量的增长,从而带动集装箱运输的发展。李克麟在深入分析全球航运形势后提出:“应该看到,中国的集装箱运输还刚刚起步,未来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中海要坚定不移地把集装箱运输进一步做大做强。要真正形成资产优质、结构合理、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船队,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去年中海在韩国订造和租赁了8艘9600TEU“巨无霸”集装箱船,将于2006年底开始交付。每条船都相当于十几个足球场那么大,是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船。有人预测,9600TEU型船可望给中海带来每标箱300―400美元的超值利润。
“中海要打造一支世界顶级的集装箱船队。”李克麟不无自豪地说,“到2006年,中国海运集装箱运力预计达到45万TEU,进入全球20大班轮公司前第五位,2010年进入前三位,我们的目标是全球第一!”
一个令人振奋和深思的现象
本报评论员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型国有企业能否适时转型,面向市场,能否参与竞争、做大做强?中国海运集团短短7年的发展历程及其成果,为这些问题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大型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大型国有企业的发展壮大,事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稳固与坚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型国有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与往昔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对于作为市场主体的大型国有企业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实践证明,中国海运集团成功地应对了挑战,抓住了机遇,把大型国有企业经营得生机勃勃,兴旺发达。中国海运集团的经验表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型国有企业不仅能够在自身运行机制和经营体制上做出适应市场机制的调整,也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奋勇当先。像中国海运集团这样的大企业,在中国为数不少。这些大型国有企业的调整与转型、发展与壮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确立的目的之所在,是社会主义国家核心竞争力之所在。
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的核心竞争力,在相当程度上,有赖于像中国海运集团这样的大型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由此,一个大型国有企业有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既涉及到自己如何在市场中立足争胜,也关系到整个国有经济的生存环境和发展质量。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平等竞争中,做大做强大型国有企业,就不仅意味着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也意味着国有经济所担负的社会功能的实现。
大型国有企业要做大做强,除了核心竞争力,还必须在跨越式发展上有想法、有办法,在可持续发展上有点子、有路子。改革不动摇,发展不停步,是中国海运集团在7年的发展历程中的宝贵经验。改革不动摇,就是在推进资产重组、转换经营管理机制和体制上不动摇,就是在突出主业、形成优势、面向市场配置资源上不动摇;发展不停步,就是不断发挥核心竞争力的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就是不断强化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海运集团的经验,对许多大型国有企业而言,非常具有启发性。中国海运集团参与的市场竞争,是国际航运市场的竞争。国际航运市场,是最早形成的国际性市场,是现今许多通行的国际法和国际惯例的滥觞之域。相对而言,国际航运市场的竞争,规范而激烈。作为后来者,中国海运集团能够运用正确的经营策略,抓住时机,劈风斩浪,在这个百舸争流的市场上搏击出一片天地,确是一个令人振奋和深思的现象。中国的大型国有企业,在转换机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也同样会像中国海运集团那样,在市场上开辟出自己新的发展空间。
中国海运集团的经验也证明,中国的大型国有企业,无论在转换机制和体制方面,还是在做大做强方面,“船”大也可调头,大“船”更好抗风。当然,在大型国有企业中,这一切成就都离不开一个坚强有力的班子、一支善打硬仗的队伍、一套适应市场的制度、一种团结奋斗的精神和一股努力拼搏的干劲。中国海运集团发展的轨迹告诉我们,在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大型国有企业可以搞好,能够搞好,也完全可以创造出世界一流的业绩,立足于国际市场的潮头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