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卑斯大山深处的瑞士实行以武力保护为基础的“武装中立”政策,人们习惯地将“武装中立”称为“刺猥战略”。刺猥从不主动伤人,但在遇到危险和受到攻击时,它可以卷曲身体,用坚硬的毛刺攻击敌人,保护自身不受伤害。瑞士正是这样一个“装甲刺猥”。
说到“武装中立”就不能不说到瑞士的军事堡垒。瑞
开车从瓦洛尔伯镇向军事堡垒方向行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道绵延的水泥墩构成的防装甲屏障。车越往上开,道路越狭窄,快到堡垒时只剩一辆小车能勉强通行的山坡小路。记者按照指示牌在山道上停下车,循下一个指示牌步行了百余米的羊肠小道才来到一座“民宅”前。从此向下望去,视野呈180度散开,瓦洛尔伯镇和紧邻的法国村庄尽收眼底,的确是个易守难攻的理想位置。堡垒下面的山坡上一群羊在悠闲自在地吃草,若不是“民宅”四周散落的一些二战时期废弃的野战炮、军车和坦克的提醒,人们根本不会觉察到这里曾经是扼守瑞士西南大门的重要军事要塞。
从罗马帝国时代起,位于山谷地带的瓦洛尔伯镇一直是沟通欧洲南北的重要盐路商道,商贾云集,热闹非凡。然而,20世纪30年代,当希特勒在德国掌权,尤其是法国沦陷后,瑞士人担心希特勒进攻,开始在瓦洛尔伯构筑军事堡垒。瓦洛尔伯镇位于山谷地带,北面与法国的一座村庄直接接壤,如果不设防,敌军将轻而易举地进入瑞士。瑞士军队从1934年到1936年封锁了瓦洛尔伯山谷。随着希特勒法西斯军队在欧洲的大举推进,瑞士军方于1936年在海拔1000米的瓦洛尔伯面对法国的山坡上动工修建一座容纳110名战斗员的军事堡垒。工程历时两年完成,按照当时的造价计算为400万瑞士法朗。1941年,为更好地掩护地堡,在地堡的上方修建了一座与居民住房相同的房屋,从外表看来,与镇上的民宅别无二样。1946年,战斗部队撤离堡垒,交给当地民房组织负责日常维护。1988年,堡垒正式对外开放,在全瑞士23座对外开放的军事堡垒中排列为第一号。
重达4吨、能够抵御300吨炸药冲击力的防护门在身后轰然一声关闭,记者跟随导游开始了战地之旅。第一个射击位置是一架1911年产的德国造马克西姆重机枪,透过射击孔向外望,扫射范围达60度,与山坡下的4个射击点形成交叉火力网,加上堡垒内设置的两门75毫米和47毫米口径的火炮,不仅可以控制几千米以外的谷地,还可以有效地封锁敌军对堡垒的攻击路线,控制总范围达105度。沿152级台阶拾级而下30米,便来到一个十字通道口,四条通道从这里向四面延伸。导游介绍说,这里是指挥部队增援的交叉口,只要认清这个点,就可以在配电设备受到破坏时准确地找到自己的位置。令记者大为惊叹的是,瑞士的军事堡垒里在1938年就安置了升降电梯!电梯极大地增强了部队移动的灵活性和快速性。在地下30多米的堡垒中没有任何阴冷、潮湿之感,堡垒内部有两条输氧管保证提供新鲜空气,内部常年保持6至8摄氏度的恒温。
堡垒内部按照当年部队撤出前的布置摆设。中央控制室采用煤油作燃料,为堡垒供电和热水,几十年过去了,电机仍在使用。堡垒靠山坡一侧为战斗区,分成上下三层,另外一侧则为弹药库、休息室、餐厅和医疗所。堡垒内有军官休息室和士兵休息室,军官室为上下铺,士兵为三层铺,每个床位由两人使用,一人值勤,一人休息,最大限度地节省空间。堡垒内有一名军医和两名护士,可以进行一般救护乃至做手术。此外,还有一间两张床位的病房。厨房配备在当时堪称先进的电锅,并有自来水,官兵们采取轮流用餐,最多时供应200名官兵用餐。除随身携带的短武器外,士兵使用的长枪整齐地排放在通往战斗区的走廊旁。为防止敌人使用毒气进攻堡垒,每个士兵都配有防毒面具和防化服。据介绍,瑞士最高统帅部曾经得到情报称,希特勒准备进攻瑞士,德国士兵已经抵达与瓦洛尔伯交界的法国村子,与瑞士只有一根边界杆相隔,从堡垒内展出的历史照片看,当年德国士兵和瑞士士兵的军服非常近似,双方士兵甚至在边界隔着栏杆交谈,至少表面上看还“比较和气”。希特勒最终放弃进攻瑞士,为历史学家留下了一个谜。
瓦洛尔伯军事堡垒从未经历战火洗礼,但作为二战期间瑞士全民总动员时期投入战斗部队的一个重要军事要塞而载入瑞士军队的史册。现在,这里已成为义务兵进行训练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参观过军事堡垒的人更能体会到和平的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