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审计署李金华审计长在全国经济责任审计会上说,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要基本做到“逢离必审”、“先审后离”。领导干部不仅要接受离任时的审计,也要接受任前和任中的经济责任审计。这项举措不仅针对企业领导人,也包括党政领导干部。目前,黑龙江、河北、河南、安徽、湖南、陕西、
推动形成科学政绩观
经济责任审计“审”什么?李金华审计长说,将坚持以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为基础,检查评价领导干部在有关经济活动中的职责履行及廉洁自律情况。审计的重点对象是,财政财务收支数额大的地区和部门,有财政资金分配权和行政审批权的部门,群众反映问题较多的地区和部门的领导干部以及重要国有企业的领导人员。
其中一个变化是,经济责任审计除了检查领导干部在任期间GDP的增长情况、财政收入增加情况等,还要重点检查政府负债情况。对于企业领导人员,将重点检查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成都市在对4个区检察院检察长审计时,以资金走向为重点,查出账外账及个人涉嫌贪污等问题金额3398万元。山西省在对中国煤炭博物馆原馆长进行审计时,合理确定审计重点,对任期内投资的22个项目深入审查,发现由于决策不当、管理不善,12个项目投资损失3175万元,造成了失职渎职。
李金华说,通过审计和科学评价,揭露做表面文章、搞短期行为,盲目铺摊子、上项目,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行为,促使领导干部重实干、办实事和求实效。
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
今年,党中央颁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明确提出 “对需要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考察对象,应当委托审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审计。”这确立了经济责任审计在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体系中的作用。
目前,全国多数县已将经济责任审计作为选人、用人的必经程序。河南、山东、广东等地还对村基层干部进行审计。有关专家指出,经济责任审计把了“三关”。一是任前“选贤关”,对拟提拔干部进行审计,使廉洁勤政、政绩突出的得到肯定和重用,使政绩平庸者得到促进和鞭策。二是任中“警示关”,督促领导干部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严格管理,认真履行职责。三是离任“交接关”,对离任干部进行审计,防止离任后一走了之。
经济责任审计,“审”出了干部队伍中的腐败分子,也“审”出了一批一心为公的好干部。以柳州市为例,2000年以来,参照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该市有29人因弄虚作假等原因被免职,同时,该市提拔和继续任用政治业务素质好、业绩真实的干部有167名。
从制度层面预防腐败
有关专家指出,从经济责任审计的意义看,不止于审计本身。审计一个,促进一片;审计一点,带动一面;审计部分,警示全体。通过审计,一批腐败分子受到惩处,一批干部得到保护。对有问题的及时警示促使整改,对没有问题的促进防范,这就是作为一种制度的威慑力。
从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看,强调多个部门协同作战。由组织、纪检、监察、人事、审计等部门共同组成的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它已逐步成为一种监督机制正发挥作用,制约着权力的错用和滥用。
据了解,在许多地方,经济责任审计计划,是多部门协商制定。审计组进入被审单位时,组织、监察部门均派人参加,审计中发现违纪线索,纪检监察部门提前介入。对于审计结果,几个部门根据职能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利用。组织部门用于干部管理选拔任用,纪检部门用于对干部的教育警示,监察部门用于对干部的廉政督察。不少地方都建立了由党委政府领导下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利用制度。如审计通报制度、整改情况报告制度、跟踪检查审计决定落实制度、审计谈话制度、诫勉制度。
“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为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和从制度层面预防、治理腐败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李金华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将继续深化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努力推进县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审计中发现的严重违法违规问题和由决策失误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问题,要深入追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