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创建于1909年的华南农业大学,承载着近百年深厚的学术积淀,在中国高等农业教育和科学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历史篇章 享有“中国稻作学之父”美誉的丁颖教授、被称为“研究杀虫植物的开山祖”的赵善欢院士、我国植物病理学奠基人之一范怀忠
该校从创办至今一直注重培养和引进“名师”,学校领导强调,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关键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此学校制定和实施了人才强校战略,实行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并举的办法,计划每年投入2000万元,其中1000万元用于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1000万元用于引进高层次的学术骨干和新办专业的紧缺教师。学校还制定和实施了国家级、省级、校级“千百十”人才工程战略,一批优秀骨干教师被列为国家级、省部级“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
由于坚持科学规划、积极实施,几年来学校师资队伍数量大幅增加,质量不断提高,结构逐步优化,形成了一支以高学历的中青年教师为主的教师队伍。目前45岁以下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7.5%,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3.2%,其中博士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23%。近百年来,华南农业大学为国家输送了近6万名毕业生。学校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人才,有丁颖、黄耀祥、陈焕镛、赵善欢、蒲蛰龙、卢永根、郑儒永、庞雄飞等8位毕业生成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
该校在教学改革中,围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这个中心,组织和发动广大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和改革。
一是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学校全方位倡导和推行启发式、研讨式、交互式和探索式等教学方法。二是推广现代科技新手段。学校加大了现代教育技术建设方面的投入,校园网、电子图书阅览室、多媒体教室等新的教学设施建设明显加快。积极组织教师自行研制CAI课件,目前已有44个自行研制的网络课件和CAI课件在学校“自制课件资源库”运行,近年来共引进CAI课件294个。三是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从去年起,学校要求45岁以下的教师必须获得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合格证书,并以此作为职称聘任的条件之一。55岁以下的教师晋升高一级职称时,要求会使用多媒体授课。
至今年7月,学校已建成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143个,其中校外教学实践基地118个,校内教学实践基地25个。学校连续12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评为全国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全方位服务“三农”
华南农业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两大办学特色 一是在丁颖精神熏陶下形成的“重视实践、开拓创新”的办学传统;二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开辟的“产学研结合”的办学道路。
解放后华南农学院首任院长丁颖教授(1888―1964),是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先驱,曾被周恩来总理表彰为“中国人民优秀的农业科学家”。丁颖教授毕生从事农业科学研究和教育40多年,他经常教育师生要“建立热爱农业、热爱农村、热爱农民的思想感情”。丁颖教授的思想言论和他的表率行为,影响了一大批华农师生。该校党委书记江惠生强调,全方位服务“三农”是农业大学必须担当的社会责任。
学校注重校企结合,其动物科学学院、兽医学院和广东新兴县温氏食品集团的合作长达10多年,是学校探索产学研相结合办学道路的成功典范,被广东省领导称赞为“温氏模式”。今年初,当禽流感在东南亚和中国多个区域蔓延时,华南农业大学研制的疫苗,成为政府和养禽业战胜禽流感最有力的武器。“禽流感灭活疫苗的研制与推广”也因此获得今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华南农大在防治禽流感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和广东省省长黄华华的充分肯定。
该校徐汉虹教授主持的系列“植物性杀虫剂研究”,已成功申请专利58项。其中“印楝素植物性杀虫剂的研究”成果,带动了国内印楝生态林的大面积种植,被认为是我国继橡胶引种之后的又一创举。2001年,徐汉虹接受时任总理朱?基的接见,并受到朱总理的高度赞扬。这项研究成果被列为今年“国家星火计划”项目。
“有困难,找华农”,已成为广东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最佳选择。该校先后组织了专家教授5000多人次进行农业科技咨询等活动,培训农村科技人员10万人次。与各地开展经济技术合作项目共123项,签约金额达5.8亿元;项目实施后新增产值85.3亿元,新增就业人员2万多人。连续开展多年的科技下乡服务活动,深受农民好评,被称为科技致富的“及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