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厦门作为国家级实验区之一,率先进入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行列。全市首批110所中小学、950多名教师,近2.5万名学生投入到这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课程改革实验中。3年过去了,当记者步入厦门采访时,感到一股股教育新风迎面扑来。
教师学会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声音
“师道尊
教师训斥学生天经地义。但在厦门,教师能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心声。一次,数学老师徐玉钗要学生当小老师帮24个小朋友解决租船问题,并限定每船4人。许多同学都顺利找到需要6条船的答案。一个男孩突然站起来说 “我不同意,应该是3个小朋友租一条船。”全班同学一片反对声,徐老师也闪过批评他不注意听讲的念头,但最后还是决定听听小男孩的想法。小男孩说 “他们都还是一年级小朋友,肯定不会划船,租船处肯定会派一个叔叔开船,这样比较安全,因此只能3个小朋友租一条船。”听完他的话,徐老师激动地抚摸着小男孩的头“你想得比老师周到,好样的 ”
学生成为了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
因材施教这是一个古老的教育话题,但在具体教学中往往由于班级太大,接受程度不一致而难于达到。在厦门市曾营小学记者看到了颇有启发意义的“三证”学习制度和“借贷”教学法。所谓“三证”是学校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确立了游学证、择业证、免考证的学习制度。如学生某一学科成绩优秀,在征求家长同意后,可向班主任提出“三证”申请。取得“三证”后,可以“游学”高一年级的课程,可以选择完成家庭作业,可以不参加学期考试外的其他考试,从而给了学生支配学习内容的自主权。所谓“借贷”是学校为了让每位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都能取得成功学习的体验,而创造性地把社会上的贷款形式引用于课堂教学,通过“保密贷考题”、“保密贷考分”的形式,将传统的教与学方式转化为“生活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过程学习。比如,某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比别人慢,没有发言的机会,可以在课前向老师申请保密“借贷问题”,通过课前积极思考问题答案并在课堂上提出“新问题”来向老师“还贷”。
在厦门课改中,“一言堂”的授课方式不见了,各种满足学生探索欲望,为学生设计教学,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的教学新方式层出不穷。语文教师杨雅红在总结课改经验时就提出,要把语文课堂建成“情感的课堂”、“对话的课堂”、“开放的课堂”、“感悟的课堂”等。随着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断得到确立,厦门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学习兴趣得到高度激发。志扬是厦门某小学学生,在进行“100?56”的计算时,很难理解“个位不够减要向十位百位借”的算法,十分灰心,甚至宣布说,不做这种该死的题目了。老师知道后,不断给他打气,鼓励他回家后继续想想,看看能不能再找别的方法计算。老师的信任和鼓励给了他莫大的勇气,第二天他创造性地发明了“99?56 1”的计算方法,以他自己的方式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
家长成了一份独特的课程资源
以前家长总是以教学配角的身份出现,总是围着老师的指挥棒转,教师指挥棒指到哪里,他们就协助监督、指导孩子学好哪里。如今在厦门我们发现,在课改中,家长的身份也在悄然发生变化,由幕后走上了前台,成为了一份独特的课程资源。厦门第二实验小学充分利用家长来自各行各业的优势,积极组织他们参与了学校的课程开发工作。如来自卫生系统的家长开设了“营养知识”课程;来自公安机关的家长开设“学生的安全与防护”课程;来自民航的家长开设了“文明礼仪”课程,有的家长还组织学生去参观交通指挥中心,参观污水处理厂,参观部队营地,观看战士训练等。这一门门来自家长资源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不仅开阔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也丰富了教师的课程知识,促进了课改的深入。
据厦门市教育局局长刘金桂介绍,迄今为止,厦门各校开发的校本课程达1800多门,涉及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地方文化、社交技能、学习技能、身心健康、艺术教育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