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全国高考评卷、录取工作结束后,南京教育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近几年,南京各中学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如南师附中为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开设了话剧表演、旅游文学等138门校本课程,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金陵中学的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自选题目撰写了一批高
应不应该进行素质教育,这是一个不容置疑的问题。素质教育不仅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大力提倡的办学思想,也是我国基础教育与国际教育接轨的必然,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后退的余地。或许,南京的素质教育还不够成熟,在逐步摸索的过程中,还有进一步完善之必要。但不能因为一届高考成绩不佳,就一笔抹煞了南京素质教育的功绩。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有人指责南京的素质教育是假素质教育;有人认为问题出在南京没有高考的自主出题权;也有人认为全是素质教育惹的祸……笔者认为,南京高考遭遇滑铁卢,主要原因出自与素质教育不那么协调的高考内容和一卷定终身的高考制度上。众所周知,高考是基础教育的指挥棒,它直接影响着高中教学工作。尽管高考有这样或那样的弊端,但近期内是不会被取消的。目前还找不出一个能完全取代高考,并明显优于高考的人才选拔制度,它毕竟是被绝大多数人认同的、相对比较公正的人才选拔办法。那么,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一个:改革高考内容和高考制度。
我们先来分析高考试卷中有哪些与素质教育不适应之处。其一,高考试卷只能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无法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仅以高考语文卷中的古诗词填空为例,卷面内容无法考查学生是大量背诵了名篇佳作呢,还是仅仅会背其中的几首;是对古典诗词浅尝辄止呢,还是对它们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和研究,甚至能自己动手写诗填词。其二,高考试卷考查的是学习的共性,评分是以标准答案为基准的。仍以语文科为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提出:“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很显然,高考试卷不能准确地考查学生在学语文过程中个性化的内心体验,在这一点上,高考试卷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脱节。其三,高考试卷重在考查学生的知识水平,难以有效地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据评卷老师反映,学生在高考作文中假话、空话连篇。在“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的话题作文中,很多考生都谈到高考复习期间,忽然遭遇了父母暴亡的沉痛打击。到底是众多父母像事先商量好了一样,都要选择高考之前离世呢,还是考生为了得高分,不惜诅咒父母。限于高考批卷的条件,无法一一核实学生在作文中写的是否为真话,也就难以正确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用不着再多举例就可以看出,高考试卷的内容与素质教育是不协调的。
为了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全面考查学生的总体情况,我们呼唤与素质教育相配套的高考内容。除了进一步改革考试内容外,还应该对高考制度进一言。我们搞的是一卷定终身的高考制度,为了取得好成绩,师生整天陷在题海中,根本无暇顾及考卷之外的世界。这个现实一定要改变。我们能否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大胆废除一卷定终身的高考制度?以加拿大为例,他们的高考试卷只占高考总成绩的40%,其余60%是高二和高三的在校成绩、学习态度、实践能力、社会服务意识等综合素质的总和。学生从高二开始,小到每一次的家庭作业、经常性的课堂小测验,大到期中和期末考试,所有成绩都记录在案,而且平时成绩比期末成绩重要得多。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不把全部精力都放在高考的主科上,而是重视每一科的学习,正常学完高中的所有课程。学习态度也是得分的重要方面,学习态度好的同学可以获得加分。如主动按时完成作业和经再三督促才完成作业,虽然作业都写得正确,但是成绩却大不一样,这里面包含了学习态度的分数。实践能力也是考查的内容,学校规定学生在高中期间必须安排一定时数的社会实践课,自己寻找接收单位,像大人一样每天上班,体会父母挣钱养家的艰辛,同时了解社会。他们还要求学生必须在校内经常做一些公益劳动,这些都包括在平时成绩中。如果没有为他人服务的记录,是不能被大学录取的。那些社会服务性工作做得突出的学生,是名牌大学的抢手货,而只重视分数,不重视其他方面素质的高考状元,则有可能被大学拒之门外。较之分数,大学更重视选拔具有服务精神,能持之以恒,综合素质好的人。打破一卷定终身的高考制度,把平时成绩和学习态度、实践能力、服务意识等综合素质作为考查的主要依据,首先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和监督部门建立诚信制度,能真正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平时情况。只有这样做,素质教育才能在高考面前不再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