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戏要跟上时代
张春华
我的老师武丑大师叶盛章先生是真正的京剧
当然,武戏不景气的原因很多。我个人认为,武戏也要跟上时代,也要改革,不能再像过去那样老戏老演了。前些日子我在电视里看京剧音配像《响马传》,是李少春和袁世海主演的,由王立军配演。我看了三个小时,觉得这戏太拖沓了,没完没了的“起锵起锵”,过场和碎场太多了。李、袁演的这出戏当年我看过,当时也没觉得长,为什么现在觉得长了呢?我想了想,这是因为如今的社会节奏加快,人们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悠闲地坐在戏园子里听三个小时的京戏。老观众可以忍一个钟头,只为听一句他喜欢听的唱儿,而新观众却没有这份耐心,所以我认为演传统戏要有改革,至少要加快节奏,删去一些拖时间的过场和碎场,使剧情更为紧凑、好看。
说起武戏,现在常演的《三岔口》,就是我首先改的。原先的老《三岔口》是梆子戏,剧中的武丑刘利华原为坏人,扮相很难看,剧情也主要是打斗。1951年,我和张云溪先生演此剧时,对老戏作了改动,将刘利华改为好人,与任堂惠因误会而打斗,而且是摸黑打,这就很巧妙而且幽默好看。这出《三岔口》当年以哑剧的形式参加在柏林举办的第三届世界青年学生联欢节,受到好评并成为武戏代表剧目,久演不衰。一个好的演员,应是半个心理学家,应了解观众想看什么,不能只顾自己在台上过戏瘾,而不顾台下观众的感受。此外,我还对如今的戏曲教学有些看法。我今年80岁了,但我并不守旧,并不认为传统老戏不能改,而有些五、六十岁的老演员或教师,太过保守,老师当年怎么教我的我就怎么教学生,这是不够的。因为你学戏的时代毕竟不是现在,你那时学的适宜那个时代,现在欣赏口味变了,你还一成不变地演老戏,能成吗?我希望大家都能关注并重视武戏的革新问题。
武戏要注重表现人物
高牧坤
武戏在京剧历史上曾经辉煌过,很多武生挑班唱头牌,如杨小楼、李万春、厉慧良、张世麟、高盛麟等,均独树一帜,十分红火。上世纪80年代初武戏也很盛行,那时中国京剧院经常演武戏,而如今,京剧变成了以唱为主,有人说是声部时代,武戏只是演很少的折子戏,成了点缀。武戏演员演出少,没人练功,这对于武戏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武戏讲究传承,不同的演员有不同的演出风格,即使是演同一出戏,也有区别。如盖叫天以短打武生为主,注重造型美,有“江南活武松”之称;高盛麟则优美严谨、威猛稳健;张世麟身段挺拔,技巧纯熟;厉慧良武打功夫过硬并有真实感。这些老先生所处的时代,很少有录影资料,我在电视里看到一位武生配演李少春先生演的《长坂坡》,却张冠李戴地按厉慧良先生的路子演,哭笑不得。至少说明搞音配像的人不懂武戏。
武戏演员讲究气魄、功架、气质、风度,如《挑滑车》,扎着大靠的高宠挑滑车,凭的不光是高难度的技巧,也要有自信和大将风度。武戏也要塑造人物。杨小楼先生主张“武戏文唱”,就是这个道理。而今的武戏演员,只注重表现个人技巧,而不注重表现人物,这样演观众还不如去看杂技和武术,因为杂技和武术的节奏快,难度更大,更好看。武戏故事、人物都很重要,中国京剧院曾创作演出《猎虎记》、《大破铜网阵》等武戏,都是故事紧凑,人物鲜明。但现在,编演武戏的人少了,因为很多编导不了解武戏,武戏中的开打一定要符合人物身份和剧情发展,不能没头没脑地上来就打。
武戏如今不景气,原因是多方面的,现在电视里的一些晚会,演京剧时只是唱一段,很少有武戏演出。剧场里演的也是些很短的折子戏,很少演大戏。我认为一个武生演员,应多演大戏,这样利于塑造人物,提高自己的演技。第四届中国京剧节特意开设了武戏擂台赛,这是件好事,可以鼓励年轻演员勤练功。但在短短的20分钟内演一折戏,演员们拼的还是技巧,很少考虑怎样塑造人物,这是令人遗憾的。武戏要革新,需要各方面的努力,领导重视,专家研讨,创作人员扎扎实实地做,要以抢救文化遗产的使命感和紧迫感来对待这件事,否则也只能是空谈。
武戏演员要练就过硬功夫
张幼麟
我学戏比较晚,因而我付出了更多的汗水,但我喜爱京剧武戏,一直坚持练功。我觉得现在武戏不是没人看,关键在于是否重视,而且只要你功夫过硬,照样能受到欢迎。
我父亲张世麟1952年以《雁荡山》一剧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这出戏充分发挥了京剧武打特艺,山地战、水战、攻城战,父亲都演得干净利落,轰动京城,这出新创戏也成了武戏的代表剧目。父亲演《铁公鸡》时,是真刀真枪地对打,没有过硬功夫是办不到的。过去讲练功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现在条件好了,练功的人却少了,一些武戏演员往影视发展,在武侠片中演侠客或当替身,其实这是短视行为,很多武侠片都是借鉴京剧的武打程式和套路,虽然现在影视中的武打动作借助高科技手段,做得十分花哨,但一个功夫全面的武戏演员,在舞台上长靠短打均十分出色,相信也不会逊色于影视,照旧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这又牵涉到剧目的问题。有人说,解放后武戏改革力度不大,武戏新戏少。但我认为,武戏改革可以从改编传统戏入手。《铁公鸡》原是一出禁演剧目,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天津京剧院把这出戏拿出来改编加工,淡化政治色彩,突出技巧,在北京连演一百场。《金翅大鹏》则强调它的故事性、趣味性和神话色彩,采用机关布景,演出时舞台效果也很好。此外,《四屏山》、《九里山》、《八仙斗白猿》等武戏也加快了节奏,剧情紧凑、人物个性鲜明,观众反映都很好。今年九月,为纪念父亲,我演出了《武松与潘金莲》、《战宛城》等武戏,观众也很踊跃。所以我认为武戏还是有观众的。
作为一个京剧演员,要耐得住寂寞,要有奉献精神。过去老艺术家的生存环境远不如我们,没有绝活,就是所谓“一招鲜”,观众会喊倒好。而今没有这种压力,武戏演员在练就过硬功夫的同时,也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这样可以更得心应手,更好地塑造人物。此外,武戏演员还要有合作精神。你演武戏时需有人陪你打,打出手时要与几个人配合,配合得好坏直接影响到演出质量。所以即使你是头牌武生,也不能耍大牌,要谦虚,尊重他人。过去梨园行里有“一棵菜”的说法,武戏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