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外贸突破万亿美元说明什么

2004-12-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玉玲 我有话说

柴海涛:1958年出生,先后毕业于厦门大学、北京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高级国际商务师。曾任商务部官员、驻外使馆外交官,现为商务

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兼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信息产业商会副会长、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常务理事。

截至11月20日,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历史性地突破一万亿美元,使得有关部门在2001年制定的进出口总额至2010年达一万亿美元的中长期规划,提前6年实现。截至今年10月份,我国月度进出口增速已经连续28个月超过15%,有22个月超过30%。这其中的缘由何在,走向又将如何,记者采访了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柴海涛。

记者:中国进出口贸易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因何在?

柴海涛:首先,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给进出口贸易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与厚实的物质基础。出口方面,中国制造业目前有强烈的出口需求,除最近部分生产资料等上游产品供给趋紧外,600种政府监测的消费品,80%供过于求。近年来形成的巨大生产能力,在国内消费市场难以容纳和满足的情况下,转而到国际市场上寻求出路,才能维持就业与增长。目前,中国的纺织服装出口量约占全球市场的25%以上;空调、彩电、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等产品出口依存度在40%―50%之间;DVD的出口依存度达80%以上。

进口方面,由于目前国内经济增长在相当程度上靠投资推动,近三年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高位运行,拉动了能源、矿产、原材料等资源类初级产品,以及重化工产品、制造设备进口的大量增加。此外,从今年进口产品的情况看,90%以上都是资本品和中间品,初级产品进口增幅更是高达60%以上。

其次,承接全球制造业转移,外国直接投资成为进出口高速增长的关键变量。中国引进外资已经连续10多年居发展中国家第一,去年更成为世界上流入外资最多的国家,在现有外资企业中,制造业占了7成,今年新批外资企业中,72%的企业和75%的金额继续投向制造业,主要集中在通信设备、计算机、电子、通用和专用设备领域,集群化投资的特征明显。外资向中国制造业集中的结果,使得中国制造加工业日益融入全球生产和营销的分工体系,产品因此而出现大规模跨国流动,成为世界贸易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只要外资继续向中国制造业投资的趋势不变,我国进出口将继续维持高速增长的态势。

最后,由于政府的积极推动,正面政策效应不断释放,加入世贸组织打开发展空间。长期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积极鼓励出口的发展战略,从中央到地方都实施了一系列对外贸易促进措施与政策,推动了外向型经济的成长。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执行了与其他主要贸易国家相同的贸易规则,给予他国以透明稳定的贸易环境预期,同时享有了加入世贸组织所带来的预期收益,例如在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吸收外国投资等方面,获得了较大的比较利益。记者:今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有哪些新的变化?

柴海涛:1、产品构成的变化:中国外贸经历了从轻工纺织品到机电产品,再到高新技术产品为主要支撑和新增长点的三个阶段,成功地驾驭着出口产品结构逐步升级的过程。今年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迅猛增长52%,高于总出口增速17个百分点,占全部出口的比重已达27.4%,对出口产品结构的影响日益加深。其中,笔记本电脑、移动通信设备、集成电路等产品的出口增速甚至达到70%―90%,高新技术产品直接拉动外贸出口增长13个百分点,充分打开了未来发展的空间。

2、贸易形式的变化: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共存共荣,近年开始出现从并驾齐驱到反客为主的特点。长期以来,我国外贸出口的主要成份是一般贸易,但这种格局近年被打破。加工贸易异军突起,超过了一般贸易的增长,目前已经占到出口总额的55%,进口总额的39%。加工贸易不仅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吸纳了2000万以上的劳动力就业,而且每年由此获得了较大的贸易顺差,为增加进口提供了安全保障。3、贸易的主体变化:外资企业和集体私营企业的崛起,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发展的新趋势。两者相加,已占中国出口额的74%,进口额的69%,占据了优势地位。这种格局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与开放初期外资政策单纯注重吸引资金不同,近年以跨国公司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大规模转移为标志,外资大量进入的同时带来了三样我国缺乏的要素:国际营销网络、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这三要素与我国的良好的基础设施、完整的工业部类、质优价廉的劳动力三个比较优势相结合,使得中国工业技术能力成长迅速,具体表现在工业配套能力加强,产品技术含量提高,产业结构提升很快,形成了强大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外贸领域市场准入的放开使得私营企业长期积蓄的能量在短期内得到释放,形成近两年独特的出口推动力。集体、私营企业的出口高于全国平均增速一倍以上,占总出口的比重由原来不足1%迅速提升至17%,已经成为我国出口的重要增长点。

记者:在中国外贸可持续发展中,还有哪些应该注意的因素?

柴海涛:1、单纯依靠数量规模和价格优势的增长方式弊端日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成为未来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特别是传统出口产品利用土地、资金和环保低成本的现状,靠对外低价竞销的扩张模式应该调整。要继续鼓励跨国公司把高技术、高增值的加工制造企业和研发机构转移到中国,并给予必要的政策优惠和支持;要帮助国内企业提高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积极培育自有品牌,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拓展全球销售渠道,逐步走向依靠质量效益实现可持续增长。

2、贸易摩擦高发将与中国出口规模的增长相伴相随,轻视或者过于敏感都无助于问题的正常解决。目前我国出口顺差集中在美、欧各国,表现为质优价廉的各类工业制成品;逆差集中于日、韩、台湾地区和东盟,表现为投资品、中间品和各类零部件。只要这种以加工贸易为特征的不平衡贸易格局依然存在,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就会居高不下,甚至将向一些具有同类产业竞争结构的发展中国家蔓延。应对贸易摩擦的正确思路,是适应WTO的规则,学会为我所用,为我所利。

3、未来贸易政策的任何调整,应优先考虑中国经济增长率和就业率需要等宏观经济指标。美国对外反倾销的成本实际大于外国商品廉价进入给国民带来的福利,它坚持这样做,是为了国内产业发展和就业的需要。现阶段的中国经济属于成长型经济,促进增长和就业更应该是经济和贸易政策的首要目标。在具体政策考量上,一是要充分关注利用外资政策对进出口产生的互动与影响,二是充分估计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参与度和融合度,在仔细权衡各种利弊的基础上进行政策选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