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语文突围与人文突围

2004-12-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吕永林 我有话说

近年来,各类分析、探讨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文章不断涌现,各种进行大学语文教改的努力和尝试也在不断深入,可以说,大学语文教育革新正在成为继中学语文教改之后的又一个热门话题。而随着《高等语文》教材的出版和《高等语文》课程在部分高校的开设以及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的挂牌成立,大学语文教改实践也进入一

个新的阶段:一方面,大学语文的教材改革已经开始突破一些长期未能突破的框子,另一方面,实施和参与教改的力量空前壮大。但必须看到,以上各方的努力在为大学语文的未来发展带来福音的同时也深刻揭示了当前大学语文课程的危机。考察近些年的大学语文教改实践可以发现,当前大学语文课程所面临的严重问题决不仅仅是语文教育自身的问题,也决不仅仅是语文教育内部的问题,说到底,在我们时代,语文教育所遭遇的危机源于整个人文教育所遭受的危机。因此,一切仅从语文内部去解决问题的努力和尝试,最终都不能从根子上解决我们想要解决的问题。

语文的困境植根于人文的困境

当今世界,人文意识与人文情怀的缺失已是不争的事实。有不少学者指出,无边的消费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正成为吞噬当代青少年心灵的两大观念性病毒。在时下的流行文化中,人对生存意义的追问、对存在真相的探察,个人的独立精神、自由思想,个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个人的人格操守与道德关怀等等这些本不可或缺的人文情怀正不断遭受随意的放逐。最为凶险的是,人们对人文精神的漠然最终导致其对人文教育的漠然,进而使得我们整个教育生态体系出现了严重的失衡状态。

从语文和人文内在的关联来看,语文就如同人文这条大河的一条支流,人文意识和人文情怀流淌于语文的河道上就会体现为一种尊重语言、珍视语言、热爱语言的语文意识和语文情怀,也只有在拥有自觉的语文意识和语文情怀之时,人们才可能意识到语言作为“存在之家园”的神圣与伟大,才可能领会到“词使受挤迫的心灵自由”的深刻内涵,才可能会像亲近和热爱生活一样地去亲近和热爱语言。反之,人文意识和人文情怀的缺失在语文这里便体现为语文意识和语文情怀的缺失,即人们往往局限于工具论层面,只把语言当成一种简单的符号工具,一种实用性质的交往手段,从而不可能对语言和语文产生珍视心理,并导致其对语言和语文的漠然,而语文教育遭受冷落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特别是在大学教育体系中,中学语文课赖以生存的现实理由已告失效,无论学校还是学生都拿语文不当回事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可以说,自1978年全国高校设立大学语文课程时起,大学语文就始终承受着巨大的危机,其中最深刻的,是人文危机,而最直接的,则是生存危机。

2003年秋季学期,由著名语言学家王宁联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其他四位一流教授一起走进北师大非中文专业学生的大学语文课堂,进行了一个学期的《高等语文》教学尝试,由于教材的新颖适宜和名家名师的带动,此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意义和效果得到了较为肯定的答复。然而在偏重理工学科与应用学科的教育理念尚未得到有效矫正之时,光靠有限的教材革新与一时的名师坐堂是不可能解决长远问题的。一方面,大学语文教材的革新也不可能毫无边界,否则就会失去其语文性和人文性,进而变得唯学生趣味是从;另一方面,要求大学语文教师都是名家名师则更不现实,换句话说,教学工作者试图单方面地吸引学生毕竟还是十分局限的。问题的瓶颈在于高校对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视程度以及广大学生能否萌生亲近语文的审美情怀。

突围的语文期待着人文的突围

笔者认为,当前大学语文的教改必须进行双重突围:既要从内部进行彻底有效的自我突围,还要在外围大力推动人文精神、人文情怀的社会突围,从生存理念上矫正全社会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学子的种种观念误区。如果说前者还是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及相关人士可以完成的任务的话,那么后者就需要全社会来共同努力、共同完成。

当然,大学语文必须首先进行内部的突围,以缓解其现实的生存问题。这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在教学理念上,从开课初始就注重培养学生自觉的语文意识和语文情怀,让他们认识到语言不仅仅是交往工具,而且是同世界有着隐秘关联的文化载体,是天地万物和人生世事走向我们的最伟大的通道之一,进而唤起学生对语言的尊重与热爱,此乃大学语文进行自我突围的根基所在。二、在教材编写和教学内容选取上,必须将时代性和世界性作为两个重要的元素带入其中,尽可能地避免教材滞后于时代的被动状态,以便更好地同学生的生存情绪搭界,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带领他们进行古典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相互观照,引导他们进入更加深远广袤的精神领地。三、在教学模式上,可以将单篇教学和专题教学结合起来,一个好的专题不仅可以将更多信息带入课堂,而且可能会让许多作品焕发新的意义,进而扩大其可释空间,增益其艺术魅力,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其认知视野和理解空间。四、在教学手段上,普及多媒体教学是大势所趋,而适当地引进电影、动漫等当代流行的艺术语言与文学作品构成互动,在这个所谓的“影像时代”也十分可取。

不过,从宏观着眼,当前大学语文教改的最大难题恐怕还在于如何建设全局性的人文语境问题,易言之,无论大学语文课程内部如何实施调整与变革,其成效注定是有限的。首先,在社会和学校这两个环节上,如果漠视人文的社会意识和大众观念不变,那么,即使教材再好再适用,教师授课艺术再高明,大学语文课的教学也只能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而无法深入下去。因此,必须争取社会和学校对大学语文课的重视与关心,在政策上有所倾斜,从制度上给大学语文课以切实有效的保护。其次,在学生这个环节上,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和人文情怀,使之认识到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重要性,引导其去追求一种健全的、审美化的生存,而不是只懂得现代社会的生存竞争和物质消费,最终沦为一个冷冰冰的“现代机器”。这样,人文教育和语文教育就不再是一种社会、学校和教师强迫学生去接受的东西,而成为其自愿自觉地亲近的对象,进而最终生发出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因此,我们必须认清大学语文教育的实质乃人文教育这一重大问题,必须从一开始就将大学语文教育定位在人文教育的高度,通过引导学生感受、领悟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而引领追问生存的意义和存在的真相,激发学生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以及想象力与创造力,培育和滋养其健全的人格与社会关怀意识。由此看来,当前大学语文的突围行动本身就是一次人文教育的突围行动,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语文教育的自我革新范畴,实可谓其任也重,其道也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