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作为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的产生与发展都同其他社会因素有着密切联系。从更深层和发展历程看,中国大学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正在经历着一个重要的转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中国大学理念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我国的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大学,不以自身存在为目的,它为社会而存在,一切为了经济发展之需。不管大学以怎样的形式与社会发生关系,它始终保持着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而以服务效果的提高为其存在的价值标志。这就要求大学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行为应具有多样性和实效性,它只有紧贴社会经济发展之需要,从而有效地发挥促进作用,把大学作为社会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才能真正实现大学存在之目的。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学与社会和个人的作用关系是:大学服务的对象包括社会和个人二者,大学应主动根据社会和个人需求的不断变化,相应地调整自己的培养计划,以最大的努力去统一并满足社会和个人的需求,使大学的办学与个人的求学统一在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之中。
同时,市场经济的区域性、多样性,必然要求大学的办学模式多样性。大学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明确自己的办学定位,面向社会自主办学,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
政府职能的转变与中国大学理念
当前政府的主要职能就是搞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营造良好的环境。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对大学的管理体制必然发生变革。
我国的大学从1949年以后逐渐形成一个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政府举办、计划调控、封闭办学、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进行了多次的改革,但从本质上讲,目前在大学管理中仍继续沿用着传统的计划经济手段。
但随着社会的转型,政府与大学的关系已经成为社会多领域中一对基本的社会关系,逐步演变为举办者、办学者和管理者三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因而要求政府对大学的行政管理必须简政放权、转变职能,必须在大学与政府、大学与市场之间进行合理的权力配置,建立完善的法律调控机制。只有建立在法律基础上的依法行政、依法办学,才能真正建立起大学转型过程中学术力量、政府力量、市场力量三者相分离的权力重构体制和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
多元文化环境与中国大学理念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当今高等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之一,如何一方面积极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一方面又防止中国高等教育被同化或完全西化,是中国大学在转型过程中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受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大学的管理理念,仍然没能摆脱官本位的办学思想。对学校许多重要的办学决策,教师充其量处于一种工具的角色。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就是因为它不单是传播知识的地方,而且是养育文化、培植人文精神的地方,更是培养创新精神、勇于探索真理的地方。倘若大学的校长、系主任以“官员级别”自居,稍有建树的学者内心渴求行政级别的封赏,教授们津津乐道于某某学生当了什么主任、什么省长、部长之类,那么,中国大学的现代化就遥遥无期了。
在提倡与推动中国大学向国际化转型时,也应有意识地建立一种适应中华民族特性的具有特定面貌的大学教育系统。任何一所大学都将受本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由于国情不同,文化、历史传统不同,社会制度不同,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大学制度,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到中国来。即使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他们在互相学习、借鉴的同时,也存在不少差异,采取各种措施顽强地维护本国或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并力图使自己的大学教育保存一些特色。中国大学转型只有走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道路,才能在世界高等教育系统中占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知识经济社会与大学理念
作为人类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类型,知识经济具有自身的特征。拥有知识,学会获得知识、尊重知识以及整个社会知识程度的提高,不仅是知识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且是知识经济本身的重要特征,更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知识经济是依靠教育发展实现财富增长的经济类型。在知识经济时代,承担更为重要的使命。但是,中国大学还缺乏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大学理念以及管理运行机制,具体表现为:
从大学定位上讲,知识经济将要求大学从社会的边缘走到社会的中心,承担起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创新主体使命,但是中国大学没有走到中国社会的中心,由于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大学一方面缺少作为知识社会中知识生产、知识创新的主体意识;另一方面,也缺失作为相对独立,具有学术自由并且以知识生产和知识创新为基础的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定位。
从大学功能来讲,大学作为知识社会的社会组织,承担着知识和教育的重大使命,传统的大学功能将由人才培养、科研和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向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的三大职能转变,即知识的生产、知识的再生产、知识的应用。
从大学的作用来讲,知识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全社会的知识化,因而传统大学的精英教育模式将向大学的大众教育和普及教育模式转变。这种转变必然要求大学能够容纳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但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中国大学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容纳能力都难以适应这一转变,大学面临着资源短缺和学生要求更全面的情况,于是导致了教育的质量与教育数量之间的矛盾。同时,终身教育思想与终身教育体系尚未得到根本确立,使得经济的发展、人才资源的提升对大学的依赖性较差。
大学作为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变迁,大学一直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从中世纪大学诞生之日起,社会经历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型。而大学已经从古典大学走向现代大学,而且正在经历现代大学向知识社会大学的转型。中国大学诞生百年来,正是中国社会不断转型与动荡的百年,这百年中,中国既已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特别是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又开始由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型,因此,中国大学的大学理念的形成经历了曲折复杂的过程。时至今日,仍缺乏清晰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大学理念。我们今天重新审视大学理念,必须以社会转型为背景,以知识社会为依据。以期建构起能与中国社会转型相适应的现代大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