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据《2004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公布,长沙市的劳动素质指数在上榜100佳城市中名列第一,高级人才指数名列第四。人才优势成为长沙这座内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最显耀优势和最雄厚资本。截至2003年底,长沙市拥有各类人才43万人,其中青年人才总量达到23.82万人,比1999年增长
长沙市人力资源开发上质与量的巨大变化,不仅得益于该市“人才强市”战略的实施,更是长期以来在青年人才工作上思维创新、机制做活和加大资金投入的必然结果。用长沙市委书记梅克保的说,青年人才联结着未来,是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应对未来挑战和激烈竞争的关键。因此,对青年人才要在“培养”上下功夫,“使用”上开绿灯,“储备”上做实事。
长沙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法多形式、多渠道开展青年人才的培养。市委每年在沿海发达城市的培养机构培训优秀青年干部100多人。通过联合举办各类培训班,3年来培训了青年县级后备干部200多人。芙蓉区每年直接派送10名以上干部到清华、北大等高等学府深造,雨花区直接投入百万元与北大、清华联合开办MBA、MPA进修班。市劳动、农口等部门近两年累计培训青年80多万人次。
长沙市坚持唯才是举,选贤任能,全面推行赛场上选“骏马”用人准则,先后公开选拔了13批158名县级领导干部和52批1065名科级领导干部。近年来,科技领域先后选拔96名青年为学术带头人;2003年评选了10名“长沙市优秀专家”,其中青年优秀专家比例达60%。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长沙市就开始了人才柔性流动机制的探索,采取聘用、技术入股等办法,大力铺就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湘江两岸,以长沙高新技术开发区等两个国家级开发区为核心的“两区六园”科学技术园区,已经成为聚集长沙创新创业人才的“强磁场”。全市现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16家,企业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4个,大型科技企业孵化基地1个。美丽的“麓谷”,已吸引400多青年留学人员归国圆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