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座雄伟壮丽的越王台!
绍兴城中的府山,状如卧龙;卧龙背负着越王台,腾空而起。远远望去,烟雾缭绕之中,若琼楼玉宇,耸立云表。登临其上,俯视全城,则乌瓦粉墙,小桥曲水,尽收眼底。极目远眺,则云雾茫茫,白浪滔滔,似见东海横流。
据传,这是越国群众为纪念越王勾践而筑。
大殿
不过,那段历史毕竟是勾践进行曲的前半部分。此刻,当我在高台上漫步,在大殿中徘徊,云空中似乎悬垂着一个巨大的问号,重重地勾着我的心:勾践灭吴之后,又是何种面孔呢?
陈列在大殿之中的那些纸页发黄的史书,赫然记载着这样的史实:当勾践踏平吴国,骄矜庆功之时,那个为他立下汗马功劳的范蠡,却写信告诫文种:凡物盛极而衰,只有明智之人才懂得进退存亡之道。越王为人,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安乐。你若不走,早晚要受其迫害。范蠡主意已定,不顾勾践的软硬兼施,乘扁舟逃之夭夭了。痴心如初的文种,不听劝告。果然,不久勾践就对他说:“过去你献我九术之策,我用了其中三条便取得胜利,现在希望你用剩下的六条,到地下去见先王吧!”智哉范蠡,他算是看到勾践骨头里去了。而书生气十足的文种,虽有治国之术,却不能知人知世,面对政治流氓的威逼,只能伏剑自杀。距离越王台不远处的那座小小的文种墓,该是这一历史事实的最好注脚。
我心中疑惑:越国君臣何以能善始而不能善终?是范蠡蜕化变质,欲去江湖之中寻求安逸?还是文种心怀不测,想树立自家的旗帜?即使拿着显微镜在史书上也找不到蛛丝马迹。那么,就只有在这位曾经“卧薪尝胆”的越王身上找原因了。当初,他若不亲近人民,不关心人民,人民能和他同心同德么?他不任用才能,礼贤下士,天下之才能甘心归附么?可是,一旦大功告成,他的处境变了,那嘴脸就变了。当初他所依重的、所需要的,如今在他眼中已经无足轻重。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民众,“关心”“爱护”成为空洞的口号;对于追随左右肝脑涂地的忠臣良将,怀疑是否会来抢夺江山。挽留范蠡是假,不过是玩弄掩人耳目的戏法;杀害文种是真,忘恩负义的嘴脸暴露无遗。“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便是历史的结论。
那么,这个雄才大略又歹毒狡诈的越王勾践,从此该心安理得,雄踞天下了?
他确曾称霸诸侯,但那是暂时的;他也许做过取周朝而代之的美梦,但未成事实。而历史却明明白白地记载着:自此,越国江河日下,虽历数代百载,终为楚国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