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建国,1957年7月出生,1982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冶金及材料工程系。1982年8月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数
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现为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经济蓝皮书编辑组长。2003年7月至2004年7月,因参加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受到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的表彰。目前作为执行负责人正在主持国家重大专项研究课题:《中国循环经济战略――优先领域与政策体系研究》。
记者:发展循环经济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据你的研究,在中国发展循环经济要走怎样的道路?
齐建国:由于中国的国情、发展阶段、资源禀赋、人口规模、地理特征等与发达国家有着巨大的差别,中国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
首先,中国不能继续走发达国家从末端治理角度发展循环经济的道路。我们必须从源头做起,在重视废弃物管理和再利用的同时,从资源的开采就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进行产业布局和优化产业组织,促进产业链和循环经济网络的形成。
其次,通过规模经济和企业集聚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后发国家,我们必须发挥后发优势,以规模经济的形式进行产业组织构造,不能任由企业自己走原始积累在发展规模经济的道路。这里的规模经济指单个企业应达到经济规模和小企业在区域内的集聚分工与网络化。淮河流域的水污染治理难度大,也与产业分布过于分散化、小型化,不利于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综合处理有重要关系。
第三,必须走政府、企业与市场相结合的道路。政府的环境保护政策、资源节约政策仍然是当前中国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导推动力。尽管很多学者都正确地指出,循环经济发展必须依靠市场机制才具有生命力,但是,由于循环经济发展首先以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为目标,即以解决经济发展的外部性公益效益为目标,因此,没有政府和立法机构的强力干预,市场机制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对于一个处于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发展中大国来说,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市场规则的建立和制度的创新比技术更重要。
第四,走循环经济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的道路。循环经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但它不能解决经济增长和资源短缺与环境压力的全部问题。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同时,还必须同等重视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不断发明新的技术和材料,对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进行替代,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用高新技术发展循环经济。这里我们不能把循环经济与高新技术对立起来。同时,高新技术产业也应该用循环经济的模式来发展,因为高新技术也有环境污染问题,也要消耗短缺资源。从这个角度来说,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工业化的普适生产模式。
记者:现在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条件有哪些?
齐建国:目前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着很多限制因素。首先是制度安排问题。我国现行的经济制度安排中有许多地方制约循环经济的发展。例如,企业增值税是我国现行税收制度中的主要税收来源,这种税收制度对企业节约资源和循环利用资源起到的是抑制作用。因为循环利用资源的企业原材料成本较低,其成本中增值部分所占比例较高,而增值税是按增值的比例缴纳税收,因此,按产值计算,循环利用资源反而需要缴更高比例的税。再如,我国的资源税普遍较低,造成资源价格偏低,不利于激励企业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
其次,我国尚没有形成适合区域性循环经济网络发展需要的经济机制和政策体系。目前国内的循环经济主要在企业层次以示范企业的清洁生产为核心、以污染治理和典型企业内部循环利用资源的方式展开。已经形成的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循环经济网络,主要由有直接利用价值和经济效益的生产废弃物回收利用,有直接利用价值和经济效益的生活垃圾收集、分类回收、再生化处理加工体系组成。这是市场自发形成的,以分散的农民垃圾收集者和集散者组成的不完善的网络。基本是具有直接利用价值的“拿走”,没有直接利用价值的的“抛弃”,存在对环境的二次污染隐患。没有直接利用价值,需要进行深加工处理并且直接经济效益不高的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还没有形成循环利用网络,主要由“国家队”―国有清洁企业收集清运,以直接集中填埋处理或直接向大自然排放的方式处理。一些城市建立了垃圾再生处理设施,但由于缺乏运转费用而不能运转。其主要原因是缺乏一种弥补市场失败的外部性政策体系支持和投融资机制。
第三,我国的企业规模普遍小型化,分散化,缺乏规模效益和区域集聚效益,难以形成循环利用资源的网络。
第四,到目前为止,中国尚未颁布比较详细的促进循环经济的政策清单,对于发展循环经济还没有明确的优先领域和产品目录。中国推进循环经济主要还是以环境保护为目标,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从源头上治理环境污染和保护环境的手段。因此,目前涉及循环利用资源的政策和法规主要体现在环保法律和法规之中,在国家主流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中,还没有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基本内容。这也是各项政策缺乏协调的原因之一。
第五,在循环经济管理方面,中国尚未建立起基本的物质流量表,对于企业和地区进行循环经济管理缺乏基本的数据信息。改变这一现状需要从企业开始,建立基本物质流量表,在此基础上建立地区和国家物质流量表,这是对循环经济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全社会的物质流动网络极其复杂,这需要政府建立一套科学的方法体系,以便能够对物质流进行监控和管理,并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调控政策。
记者:怎样从政策上支持循环经济?
齐建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是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压力问题,这涉及经济发展的外部性问题,因此,政府和立法机构必须发挥较大作用,尤其是要制定一系列相互配套的政策与法律法规体系。由于循环经济涉及全社会各行各业,不仅包括所有生产者,也涉及所有消费者,因此,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必须针对所有责任者。目前来看,我们急需从几方面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1、尽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法》,确立循环经济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2、通过对短缺资源的价格干预和资源税的调整,激励企业和消费者节约使用资源和循环利用资源。这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政策体系之一。
3、制定生产者义务的政策体系。规定生产者必须回收利用和处理自己的产品,鼓励生产者在产品设计时即考虑方便回收和循环利用,这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导政策体系之二。
4、建立废弃物再生利用与资源循环利用的政策体系,并制定鼓励循环利用和再生利用物质产品的目录和具体优惠方法。这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政策之三。
5、制定政府循环经济责任与综合业绩考核政策。这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政策之四。
6、建立关于强制性节约资源的技术政策,强制淘汰落后技术和生产方法,支持和鼓励企业研究与开发循环经济技术体系。这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政策之五。
7、制定关于循环经济基金的建立与使用政策,完善循环经济投融资体制。这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政策之六。
此外还应该制定关于环境与资源信息透明与公众监督政策;消费者义务政策;支持农村资源循环利用的政策;建立支持和激励企业进行清洁生产的政策;关于排污权交易政策;关于区域环境保护补偿政策;关于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特别政策;关于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非政府组织政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