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本色的农民英雄

2005-01-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季红真 我有话说

抗日战争无疑是中国现代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催生了无数的英雄神话,演义出无数战争的传奇,并由此而滋养了中国的现当代文学,特别是长篇小说。20世纪50年代章回体的革命传奇中,取材于抗日战争的为数不少。特别是作为主要战场的华北地区,更是源源不断地涌现出精彩之作。就是在经济大潮

翻涌的改革开放时期,也仍然具有相当的艺术再生能力。从经典作品的影视改编,到传奇英雄的日常化改写,都形成与商业神话抗衡的局面。这显然是民族集体无意识的表征,是人与历史对话的一种形式,也是现代心灵渴望超越现实琐碎生存的努力。更是个体以心灵的方式渴望进入民族集体创造的历史空间,寻找精神隧道的跋涉。对于它的意识形态性质可以商榷,对于它的历史真实也可以置疑。但是作为文学艺术的想象,英雄主义的基质决定了它浪漫主义的性质。

郑峰的《蓼花河》(山东文艺出版社)是这一历史想象在新世纪的再生。它延续起半个多世纪以来英雄神话的书写,回应着当下对英雄传奇日常化改写的潮流。同时,又疏离于这一切,表达了自己独特的发现。《蓼花河》中的战天魁显然也是一个传奇的英雄,从治伏青皮到为救助民女机智地诱杀三个日寇,从拉杆子成立抗日武装到经历各种残酷的战争,以及被捕之后假投降潜伏在虎穴暗中策应抗日武装等等,都具有鲜明的传奇性,也是同一题材的作品中可能出现的故事。但是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表现了战争爆发之前的乡村生活,从自然地理到人文景观,从神话传说到社会结构、民间风俗,开拓出一个生动的语义空间。他以丰富的色彩描绘出主人公成长的广阔丰厚的文化母体,以大量的细节复原出英雄诞生的历史瞬间。作为一个贫苦的农家子弟,由于父辈求发达的梦想而得以进入学校粗通文墨,由于接触了具有新型知识结构和意识形态背景的教师,而逐渐走上政治的道路。一个更大的偶然,是外来的暴力中断了他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出于正义感开始的武力抗争。国难家仇集于一身,英雄形成的心理逻辑得到了很好的表现。这就使战天魁这个形象植根于中国民间文化的肥沃土壤,特别是受惠于地域文化的独特水土。为了捍卫自己生存的空间,也为了捍卫自己精神的空间,他以一个农民的血性,义无反顾地投身到火与铁的战争中。

和同类题材的作品比较起来,《蓼花河》的故事与人物都具有更多的自发性质。特别是战天魁在战争结束之后,重返乡土成为一个普通的农民,延续起他青年时代的生活理想,尽管对于他来说,那已经是不可复得的梦,他不可能再成为一个纯朴的农民。太多的情感创痛与太多的惨烈经历,都使他无法再过上农民的正常生活,连吃饭都要靠村子里派到各家农户。但是,故事从农民始而至农民终,却更深刻地再现了这场民族解放战争的民间主体。人物由农民而英雄,再由英雄而成为农民,则使这一则传奇的文化品质明显地不同于其他的历史叙事。作者在历史的缝隙中,寻找的是非常民间化的英雄。侠肝义胆报仇雪耻,而又不计个人的荣辱得失,战天魁是一个纯粹的农民英雄。同时,作者也在英雄与普通人之间找到契合点,这就是对于平凡生活的向往,对于生命价值的肯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蓼花河》汇聚了两股不同趋向的历史叙事潮流,既是典型的英雄传奇,又是日常化的写实。

由于作者的最终动机是要“展现上个世纪近百年的地域性历史风云”,囿于时空的限制,在历史叙事与人物刻画之间,在传奇的故事与史料的取舍之间,在叙事的立场与各种意识形态话语的协调之间颇费踌躇,限制了作者的才情。因此而影响到谋篇布局的不够从容,与语言表述的仓促。特别是后半部,较之于前半部少了一些灵动。这也是一般历史题材创作普遍的症候,试图全景式把握历史过程的时候,却由于面面俱到、缺少细致的描写,而流于草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