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年的美好祝愿

2005-01-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驻贝尔格莱德记者 宋文富 我有话说

在居民楼三层一套面积不算很大的住宅中,几十个学龄前的孩子聚集在稍为宽敞一些的一间房间里,或是“咿咿呀呀”欢快地唱着他们刚刚学会的儿歌,或是蹦蹦跳跳在老师的带领下表演着各种舞蹈。如果你不了解内情,从孩子们那天真无邪、充满欢笑与快乐的脸上,你绝对不可能看出他们是一些失去父母的孤儿。新年即将到来之

际,为了表达中国使馆工作人员对当地社会保障事业的关注,在塞尔维亚政府劳动与就业部的帮助下,我国驻塞黑使馆李国邦大使夫人王春元专门带领使馆数位女同志,前往这处位于贝尔格莱德市内的德拉古丁・菲利普维奇・尤沙孤儿院,向这些无家可归的孩子们分发新年礼物。

据贝尔格莱德市婴幼儿及少年保护中心的总经理佐兰介绍,贝尔格莱德市内共有6家这样的机构,由政府出资向孤儿们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与教育所需。德拉古丁・菲利普维奇・尤沙孤儿院是巴尔干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的一家孤儿院,自创办至今已经具有125年的历史,专门接收3至7岁的学龄前孤儿,待他们开始上学之后,再转至其他的抚养机构。

由于连年的国际制裁与战争,近些年来在整个前南地区婴幼儿抚养以及其他社会保障问题均较为严重。据介绍,除科索沃之外,在整个塞尔维亚境内仅注册登记的孤儿就有4000多名,实际情况可能还远远不止。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战争中从波黑、克罗地亚或者是科索沃逃亡过来的大量难民,因无力抚养而遗弃或是将孩子交由社会来照看;二是因十几年来,前南地区经济持续不景气,父母二人都有工作尚难以温饱一个三口之家,更何况双亲中若有人失业,或是父母离婚孩子无人抚养,或是家中争吵不断,孩子挨打遭到虐待。

不久前,当地媒体曾透露,在塞尔维亚中部距尼什市不远的农村里,父母两人以1250欧元的价格,将自己的亲生孩子卖给了专门利用儿童在社会上乞讨的黑社会老大。据统计,在塞尔维亚境内,因各种原因不愿生育孩子而进行堕胎的女性每年都在20万人以上,这还不包括许多私营医疗机构的数字。为了充分保障少年儿童的生存权益,塞尔维亚政府刚刚通过新的家庭关系法律草案,自2005年7月开始,一切家庭纠纷均需通过由专业幼儿工作者组成的专业法律委员会解决,并且更加明确地对何谓家庭暴力作出定义,严格禁止对孩子进行各种形式的暴力行为,并特别规定,法院在对家庭离婚做出最终判决之前,必须征求有表达能力的孩子的意见。

由于经济不景气,塞黑政府划拨的资金十分有限,因此在这里工作的保育人员的工资相对来讲并不高,但即使如此,她们还是对孩子们倾注了最大程度的关爱。孤儿院院长米利亚娜这样向我们介绍,她说,“抚养孩子,特别是抚养这些失去父母的孤儿是一项需要极大爱心的工作,就在1999年长达70多天的北约轰炸期间,孤儿院的老师们把自己的亲生孩子托付给亲戚,或是放置在家中,大家轮流同几十名孤儿一道在地下室里讲故事、做游戏。为了克服孩子们因警报和轰炸的巨响而带来的惊吓、恐惧和哭闹,老师同孩子们一道在地下室里吃睡,一刻不离地同他们在一起,并且想尽一切办法以减少战争可能会给孩子们的一生而造成的心理障碍。”

也许是孩子们太小,尚不能体会到没有父母的不幸;也许是孤儿院的精心照顾,使他们忘却了自身的不快。望着每一个孩子急切切打开塑料袋,掏出各种礼品的满足表情,使馆的每一位同志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愿世界更多一份关爱,更少一些战争与恐惧,这大概是每一位父母亲共同的心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