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轫于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一方面因其先天不足而命运多舛,另一方面也因其时刻关注国家命运,而日渐成为推进民族复兴、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复旦大学百年成长的历史,就是其中的卓越例证。复旦人艰辛开创,无私奉献,创造了足以令社会、令所有复旦人骄傲的百年辉煌。
服务社会的东南学府
复旦与上医的诞生,源于教育为国,服务社会的精神。100多年前,马相伯先生怀着“启发民知,教育救国”的理想,创办震旦公学。他以服务本国社会作为办学指针,推行世俗教育,传授人文新知。因与天主教士的立场揆隔甚大,震旦公学遭天主教会篡夺,他与100多名反对外国教士压迫的学生一起创立了复旦公学。“旦复旦夕,日月光华”的寓意,不仅是对复旦乃至中国高等教育的殷切期望,更是对民族复兴的强大信心。22年后,颜福庆先生以发展民族自主医学事业为己任,创办了第一所由中国人自办自教、为中国人服务的医学院,同样体现了中国优秀知识分子反对外来干预、独立办学的爱国信念。
从初创到成长,复旦始终得到社会各界的关爱。公学创办之初,无校址,无经费,更缺少教员。幸有社会贤达鼎立支持,筹措基金,延请名师,复旦终于有了校舍与教员。“五四”运动后,南洋各地华侨捐款32万元,复旦得以在江湾买地建造新校园,结束了建校10多年无固定校舍的困窘。新校园里所有的教学、科研、公用设施,都来自社会各界人士和社会基金的捐赠,黄炎培称颂复旦大学是“中国唯一的、真正的私立大学”。抗战爆发后,复旦西迁重庆,四川省政府一次补助复旦建筑费10万元,使学校得以开学,这是当时四川省政府唯一资助的外省迁入高校。社会各界的鼎立支持,使复旦在渝8年多的时间里,尽管面临种种困难,仍坚持为国家输送了近3000名优秀人才。
在复旦危难之时,孙中山、蔡元培、严复、于右任等一大批爱国人士和社会知名人士都以各种形式予以援助。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之初,经费紧缺,四处举债,孙中山先生毅然为复旦划拨了一万银元的办学经费,并出任复旦第一届校董会校董,这是孙中山以革命领袖身份,惟一一次出任一所私立学校的校董。1919年,中山先生为复旦师生做了题为《救国之急务》的演讲,并题词“天下为公”,把他的政治理想和事业传递给在“五四运动”中冲锋陷阵的复旦学子。复旦迁入江湾新校址的次年,中山先生欣然为《复旦年刊》题了“努力前程”四字,饱含了先生对复旦学子的殷切希望。此外,李大钊、陈独秀、鲁迅、恽代英、郭沫若、茅盾等当世伟人名士,也都多次以讲演、授课等形式,把进步的思想和文化的火种带到复旦。
“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发展,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个人中最有价值而应启发的心能,亦就是社会上最高贵的德行。”复旦始终把回报社会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师生们与国家民族共命运同呼吸,始终站在社会变革和进步运动的前列。“五四”运动爆发后,复旦立即成为上海学生运动的先行者,率先敲响革命的钟声,组织和推动上海全市的“三罢”斗争。“五卅运动”中,复旦教职员工积极捐款,师生撰文谴责暴行,并直接向租界当局交涉,学生一律茹素,节约伙食费援助罢工工人。“九・一八事变”后,复旦学生赴南京请愿,抗议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一.二八事变”后,复旦爱国学生组成抗日义勇军。原上医师生在颜福庆先生的领导下,积极参加前线救护和后方医院工作。抗战胜利后,复旦全校回到上海,进行了一系列轰轰烈烈的斗争,如1947年的反美军暴行运动、“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以及解放前夕的“应变护校”斗争等。
关注人类命运、关注社会发展、关注百姓疾苦,是复旦人才培养最崇高、最核心的目标。早年的复旦,稚弱而艰难;但它志存高远,充满理想,富有发展的动力和信心。这种动力和信心,就是复旦竭力倡导并实践的为社会“牺牲和服务”的精神。靠着这种精神,教职员工和衷共济,培育学生;靠着这种精神,一代代复旦学子成为爱国青年和革命志士。他们中有马君武、刘成禺、于右任、邵力子早期的著名社会活动家和革命家;有费巩、孙寒冰等为民族的解放事业贡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他们是邦家之光,他们是社会楷模,他们是复旦永远的骄傲。
早年的复旦,经济窘迫,往往寅吃卯粮,收了学费就还贷款,但教师们每年还拿出一个月薪水开办暑期学校,学生成立“社会服务团”,服务团首先创办复旦义务学校,收容贫困儿童入学。学生们利用春假赴各省作道德、科学、经济和卫生知识讲演,以启民智。百姓每遭灾遇,皆牵动复旦师生之心,复旦学生上街募捐,举行义演,救济灾民,尽心尽力。今天的复旦学子,继承了先辈的伟大精神,在艰难困苦地区和群众中,活跃着一批批复旦学生志愿者。
追求卓越的中国名校
复旦建校之始,本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目标,借鉴先进的高等教育办学经验,构建系科,初设文、理两科,随后陆续增加商科、社学科、生物学科、心理学科等。1929年,增设新闻系、法律系、教育系等,共23个系,分属文、理、法、商四个学院。迁址重庆之后,又创设了史地学系、园艺学系、农艺学系、中国生理心理研究所等,学科体系不断扩大。
复旦的壮大,得益于不断响应社会之需要,得益于新中国高等教育资源的调整与集聚。1952年,复旦大学列名第一批进行院系调整的高等院校,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大同大学、沪江大学、震旦大学、圣约翰大学、南京大学、金陵大学等高校的有关系科陆续并入复旦,连同1949年8月以来的调整,新复旦共由19所高等学校有关系科合并组成,成为一所文理综合性大学,汇聚了江、浙、皖、沪地区最著名的一批专家学者,办学条件也有了很大改善。更值得珍视的是,复旦大学海纳百川、开放融合的办学气度,以及樊然并峙、各显风流的教研格局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家和上海市通过一系列建设计划和措施,为复旦大学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复旦大学逐步发展成为一所包含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以及管理科学在内的综合性研究型综合大学。原上海市市长徐匡迪也曾赞许复旦大学的崛起,“是新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标志。”
复旦大学以深厚广博的人文精神和导源中外的学术能力,为社会奉献了无数重要成果,为国家造就了一批杰出人才。陈望道教授建立起我国修辞学的科学体系,朱东润教授和郭绍虞教授在文学批评史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谭其骧教授编纂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独树一帜、嘉惠后学,周谷城教授在世界史研究、周予同教授在经学史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们都是开启学风、树立师道的典型。
苏步青教授和陈建功教授创立了的微分几何学派,培养出一大批中国数学界和数学教育界的中坚。谢希德教授在半导体物理、固体能谱和表面物理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周同庆教授主持研制出中国第一只X光管,卢鹤绂教授提出弛豫压缩基本方程“卢鹤绂不可逆方程”,并在世界上第一个揭开原子弹秘密,谈家桢教授在果蝇种群间的演变和异色瓢虫色斑遗传变异研究领域有开创性的成就,是我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复旦大学还诞生了我国第一台质子静电加速器和第一台电子模拟计算机。
吴绍青教授创立上海肺病中心诊所,对我国结核病的控制作出了卓越贡献;沈克非教授毕生致力于外科学的研究,对普通外科的发展和提高以及神经外科、血管外科的开拓和创建作出了重大贡献;石美鑫教授主持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静立垂屏式人工心肺机。原上海医科大学在解决公共卫生问题、治疗疑难杂症、防治严重职业病中,为社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复旦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全面发展,努力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1977年,苏步青教授向邓小平同志建议恢复大学招生制度和研究生培养制度等,得到肯定和支持。作为国内最早设立研究生院的学校之一,在国务院首批批准的18位理科博士学位获得者中,有4位来自复旦。复旦大学还培养了全国第一批文科博士。在迄今为止6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复旦大学共有33篇入选,稳居全国高校第3位。在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挑战杯”中,复旦大学是全国惟一三夺“挑战杯”的高校。2001年以来,学校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2项,在SCIENCE、NATURE上发表了8篇论文,领衔“973”课题和“863”重大项目4项,4个课题组获国家创新研究群体计划资助,科研核心竞争力得到不断提升。同时,复旦更加深入而广泛地服务于地区经济发展,以国家大学科技园区为载体,构建富有活力的产业化体系,以新形态、新途径发扬大学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优良传统。
迈向一流的今日复旦
进入新的世纪,复旦迈上了新的台阶。2000年,复旦大学与原上海医科大学强强合并,成立新的复旦大学,形成了文、理、医三足鼎立的学科新格局。2002年,上海市划拨江湾1平方公里土地作为复旦大学教学科研用地,随后又以土地入股的形式,支持复旦大学建设浦东张江校区,复旦大学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新的机遇意味着新的挑战,复旦人清晰地知道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社会期望。复旦制定了新时期发展战略,提出“三步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即第一步到2005年建校100周年,完成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转型,第二步到2010年,成为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若干学科方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第三步,再经过10到20年的快速发展,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为实现这一目标,此后又陆续确定了学科、人才、品牌、国际化和服务上海等五个发展战略。
复旦诞生于上海,她汲取了东方大都市的营养,她是上海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世纪的复旦大学,将积极推进“融入上海、服务上海”的战略,带动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区域经济升级和科技文化社会等各方面事业的协调发展,打造高新人才高地和创新团队,为上海提供思想的灯塔,智慧的港湾,科研的重镇,创新的乐土。
复旦是中国的复旦。复旦一贯坚持以有利于民族平等和社会进步为指针,历经百年,无怨无悔,总是以最大的热诚和坚毅建设民族文化、投身社会变革。百年来她已经为祖国培养了20多万名人才,今后她同样要以自己的教学、科研和思想创造辐射全国,奉献全国人民,完成国家和社会赋予学校的神圣使命。
复旦是世界的复旦。开放融合、汇通中外是复旦大学建校以来就一直拥有的特色,复旦大学有责任在吸收国际科研技术最新成果和顶尖人才的同时,创新前沿科技,培养具有世界眼光的创造性人才,在创造性地发展中华文明的同时,为世界文明创新和人类进步作出贡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复旦拥有阳光,复旦更加灿烂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