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北方昆曲剧院举办了“经典剧目展演暨祝贺昆剧艺术家蔡瑶铣从艺50周年”活动,展演了《牡丹亭》、《西厢记》、《琵琶记》和《宦门子弟错立身》四出大戏,展现了北方昆曲豪放慷慨、壮美苍凉的特色,引起了人们对北方昆曲的关注。
北方昆曲与江南昆曲总体风格上有无差异?回答是肯定的。明代中叶,在江
昆曲传入京师,经过一段时期,尤其是明清两代长期进入宫廷演出,受到规范影响,使剧本词曲的吐字发音、表演动作及装扮道具、声腔乐谱及伴奏场面等方面,都与江南昆曲有许多差异。如剧本曲词,不再是吴侬软语,而采用了“中原音韵”为代表的北方官话。又如声腔音乐多运用“南北合套”及燕赵的慷慨悲歌,后又昆弋合演,丰富了昆剧的演唱和对剧中人物的塑造。这些,促进了昆剧在北方、西南、西北以及两广地区的广泛传播。后来,有的戏曲史家称之为“京朝派昆曲”,亦即“北方昆曲”。
清代中期,花部乱弹在花雅之争中胜出。清代后期,梆子和皮黄兴盛,昆曲衰落。民国初年,京师出现专演昆剧的职业戏班。至1917年冬,昆弋合班方入北京广兴园演出。荣庆社也于1918年初来京,在天乐园演出昆弋戏。1928年,荣庆社韩世昌等20人赴日本演出四场昆弋戏。这是继梅兰芳率皮黄班访日之后又一次有影响的戏曲出国演出活动。荣庆社在京、津、华北、江南及湖南等地坚持演出至1940年。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对北方昆曲传承绵延,功勋卓著。其间,1919年曾赴江南演出之后,激发了江南有识之士传承昆曲的热情,促成了“苏州昆曲传习所”的诞生。
1957年成立北方昆曲剧院,院长韩世昌由周恩来总理亲自任命,实在是昆曲乃至戏曲荣耀之事。北昆剧院聚集了韩世昌、白云生、侯永奎、侯玉山、马祥麟等一批北方昆曲精英,传承了一大批北方昆曲剧目,逐渐形成了北方昆曲剧院风格。
观赏北方昆曲代表剧目,如《林冲夜奔》、《单刀会》、《窦娥冤》、《送京娘》、《钟馗》、及近年改编的《长生殿》、《琵琶记》、《宦门子弟错立身》等,深感其粗犷豪放、慷慨激昂、壮美苍凉,与江南昆曲的婉约秀丽细腻入微、优美精致相比,别是一番韵味。此即南北昆曲风格之主要差异也。
21世纪初,作为人类审美范型的昆曲,以蕴含丰富的艺术含量,被联合国确定为首届“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第一名。由此带来了昆曲传承发展的新机遇。
南方尚有6个昆曲院团,而北方仅有北昆剧院,成为传承北方昆曲的重镇。如何保持北方昆曲的风格,已义不容辞地摆在北昆人面前。笔者认为,首要的是对北方昆曲剧目的传承。应继续像改编《琵琶记》、《宦门子弟错立身》等那样,把《单刀会》、《窦娥冤》、《汉宫秋》、《鸣凤记》、《宝剑记》、《桃花扇》等北方名剧,改编演出。其次,可像改编《夕鹤》那样,将外国名著中适合北方昆曲风格者,予以改编,在全球化的时代,拓展北方昆曲表现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度和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