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齐齐哈尔市,被誉为“鹤城”。近两年来,“鹤城”的事业单位改革如火如荼,受到全国关注。
作为昔日工业重镇,齐齐哈尔市有事业单位3500多个,从业人员10多万人。在旧体制下,各行政系统都办事业,学校、医院等文教科卫机构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人员能进不能出,成了一潭死水,财政更是不堪重负。
在
改革就要破除传统观念和模式
这场改革不仅破除了事业单位必须由政府办的传统观念,还打破了所有制界限、部门界限和地区界限,对事业单位进行重新统筹规划,将功能相同或相近的社会事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使布局结构趋于科学合理。
黑龙江东亚大学与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所属的6所学校进行资源整合,组建黑龙江东亚学团,不仅卸掉了事业、企业办教育的沉重包袱,而且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走出了一条“自主办学、多元投入、自我发展”之路。各县区将乡镇中小学校、职业学校等合并,组建中心学校,使其既是教育机构,又具有教育行政管理职能。市一院、六院、急救站“两院一站”经过整合后,组建第一医院医疗集团,实现了品牌、人才及场地的优势互补。在全市卫生事业资源整合中,根据区域分布、医疗水平及特点,重新建立综合、专科和社区三级服务医疗网络,组建了六大医疗集团、十大专科医院以及社区医疗服务站。群众艺术馆、书画院、京剧团、话剧团等文化机构都进行了合并和重组,市属文化事业单位由原来的18个减少到10个,文化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改革后,全市事业单位由3541个减少为2481个,减幅近30%;人员编制由118666人减少为80408人,减幅超过32%。
“单位人”变成“社会人”,激发人的活力
依据国家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齐齐哈尔市事业单位改革进行“先竞岗、后分流”,推行全员聘任制。通过公开考试、民主测评等程序,实行竞聘上岗。事业单位改革后的聘任制是从业人员身份的根本转换,“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彻底打破了个人与单位的人身依附关系。
在事业单位干部体制的改革中,改变了过去单一的任命制,分别通过民主选举、公开招聘和竞聘上岗等方式,使一批富有领导才能的人才,通过选聘制度走上了领导岗位。经民主选举当选市第一医院院长的曹书杰对此深有感触 “我现在特别在乎职工拥护不拥护、群众答应不答应、患者满意不满意。”该院推出各种社会服务和便民、利民措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均有明显提高,红包、回扣等现象基本杜绝。改革后的实践证明,采用新机制选聘的领导干部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群众满意度大大提高。
对事业单位的财政拨款,一改过去平均主义、“大锅饭”式的拨付方式,而是根据事业发展项目核定经费,“养事不养人”。例如对中小学不再按教职工人头拨经费,而是“以生定支”,教学质量好、生源多的学校,将获得更多的经费。与此同时,还大力引导社会办事业,促进教育资源的进一步整合和文教管理体制的改革。市一中、实验中学已经率先退出财政供养,市公共财政支出仅此一项就减少了720万元。
一场全面系统又触及意识深层的改革
这场改革,涉及到事业单位的管理、人事、财政、社会保障制度等方方面面,是一项全方位的系统工程。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和全面实施,是事业单位改革的“准入证”。事业单位人员不怕投身于市场经济的大潮,怕的是养老问题无法解决。齐齐哈尔市把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并做出制度安排,由此保证了职工的长远利益,也促进了人员的合理流动。齐齐哈尔市事业改革领导小组解释说 “我们改革的特点,不是就某个方面进行的单项改革,而是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两年多的改革给“鹤城”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深刻变化。“鹤城”人普遍认为,改革最为显著的成就是增强了事业单位的活力,提高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