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更斯”号探测器飞近“土卫六”时的效果图
编者按:北京时间2005年1月15日凌晨,欧洲航
天局官员宣布,地面控制中心收到来自“惠更斯”号探测器经由“卡西尼”号飞船传回的信号,表明“惠更斯”号已成功登陆“土卫六”。这是献给新年的一份“科学”大礼!――“惠更斯”号探测器成功登陆“土卫六”,再次刷新了人类探测器登陆其他天体最远距离的纪录。更为重要的是,极具科考价值的“土卫六”面纱有望被揭开。
2004年7月1日,“卡西尼”号飞船成功飞入土星轨道,本报对此进行了跟踪报道,先后发表了《土星,掀起你的盖头来》、《土星探测,人类又一科学壮举》,今天本刊编发新华社一组文章,为读者介绍“惠更斯”号登陆“土卫六”、“惠更斯”号探测器及“土卫六”等相关知识。
神秘的“土卫六”
“土卫六”的英文译名是“提坦”。按照古希腊神话所说,“提坦”是天神乌拉诺斯和地神该亚的后裔。科学家认为,“土卫六”很像40亿年前的地球,对它的探测,可能揭开生命诞生之谜。
“土卫六”由天文学家惠更斯于1665年发现,它是太阳系中惟一已知有云和稠密大气的卫星,也是土星最大的一颗卫星。“土卫六”的实体直径为5150公里,其体积比水星和冥王星都要大,是太阳系中仅次于木卫三的第二大卫星。“土卫六”绕行土星一周的时间相当于15.945个地球日。一般认为,它每公转一周,自转也正好一周,所以它总是以同一半球面对着土星。
根据美国“卡西尼”号飞船拍摄的“土卫六”照片,科学家发现,“土卫六”上正进行着大量的地质运动,包括喷发水蒸气的火山活动和地面出现裂缝。目前,雷达照片已反映了“土卫六”表面1%的情况。依据这些照片,“土卫六”表面的一些条纹形似金星上的凝固熔岩流,这些条纹可能是岩石的三角形隆起和含有有机物的冰冻湖泊,“土卫六”的部分地表似乎还覆盖着厚厚一层有机物。
据推测,“土卫六”被包裹在一层深红色的烟雾内,这层烟雾很可能是一种有机固体所形成的气悬胶,经由大气层缓慢沉降而堆积在“土卫六”表面上。有些证据显示,“土卫六”表面大部分被一片广大的液态甲烷和乙烷构成的海洋所覆盖。
勇敢的“惠更斯”号探测器
“惠更斯”号重319公斤,外形像一个贝壳,前部有一个防热盾,配备有三个降落伞,以用于降落过程。“惠更斯”号上还安装了6台测量压力、温度、风速、大气成分的仪器,为科学家们分析“土卫六”提供更加充分的数据。
在距离“土卫六”表面1200公里时,“惠更斯”号开始了它的跳跃,并以每小时2.2万公里的速度冲向“土卫六”表面。“惠更斯”号前部的防热盾可以起到保护作用,避免它下降时与大气剧烈摩擦而烧毁。
此前,“惠更斯”号探测器在美国“卡西尼”号飞船上沉睡了7年。去年12月25日,“惠更斯”号脱离了位于环土星轨道的母船,飞向“土卫六”以完成它的使命。在这段时间里,“惠更斯”号仍旧处于“睡眠”的状态,探测器内部停止工作,直至抵达土卫六前几小时才会被唤醒。
“惠更斯”号探测器的降落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自杀”过程。在降落过程中,“惠更斯”号将不断把采集到的数据传回母船“卡西尼”号。如果“惠更斯”号降落的卫星表面是固体,它将在着陆后继续向母船传送数据直到电池电量耗尽,电池估计只能维持半个小时。
“土卫六”上发现河流与山谷
“惠更斯”号探测器已经发回“土卫六”的首批照片。欧洲航天局1月15日发布的新闻公报介绍说,“惠更斯”号探测器上装备的照相机在进入“土卫六”大气层的过程中准确启动,在距卫星表面16公里处拍摄了第一张照片。照片上每个像素代表实际距离40米,从中可以看到河流与山谷的痕迹。“惠更斯”号现已发回约350张照片。通过“惠更斯”号传回的黑白照片,人类可以第一次近距离地端详35亿公里之遥的这颗土星最大的卫星。
欧洲航天局公布的一张“惠更斯”号着陆后拍摄的照片显示,着陆点周围是一处呈灰色的平坦地形,上面分布着大小不等的呈白色的冰块或者石头。专家认为,这块平原可能由液态甲烷和碳氢化合物构成,由于这一地带的缓冲作用,“惠更斯”号幸运地闯过了着陆这一关,从而延续了4个多小时的宝贵“生命”,直到电池耗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