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油画起家走出一条成功的文化产业之路
大芬村是深圳市龙岗区布吉镇一个普通的村落。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如今,这里已成为声名远播的油画制作基地和交易中心。据统计,目前,大芬村聚集着全国20多个省市的学员、画工、画师8000多人,各类画廊、绘画工作室、油画作坊近700间,书
据世界行画批发商麦克维达的调查,美国市场上流行的油画行画70%来自中国,其中80%产自深圳。大芬油画2004年的销售额预计可达到1.4亿元。大芬村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一跃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中国油画第一村”、“国家文化(美术)产业示范基地”,被有关领导和专家称之为“大芬模式”和“大芬现象”。
前不久,国内一批著名艺术家、评论家聚集大芬村,对奇特的“大芬现象”进行了研讨,其中许多观点令人颇受启发。
专家认为,“大芬模式”主要可以概括为:“市场主导,民营为主,政府引导,政策扶持,打造品牌,走向世界”,这不仅是大芬油画村发展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也反映出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某些普遍规律。
大芬村的油画为什么能崛起为一门产业
大芬油画村是根据国际文化市场需求生产行画(世界名画临摹本)产品而起家的。最早来到这里从事经营油画生意的是来自香港的画商黄江。他们十分了解国际文化市场的需求,从接受境外、国外的订单开始而从事油画行画的加工和制作,从而形成了市场订货――画家制作――画商收购――国外销售的运作模式。
专家认为,大芬油画村的发展过程表明,要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建立文化产业多元化投资机制,广泛吸纳有远见卓识的民营企业家。大芬油画村的数百间画廊、油画作坊及书画经营门店,都是由港资和内地民间资本开设兴办的。他们都是民营的,体现了以民营文化企业为主发展文化产业的特点。一些专家还分析,大芬油画村能发展起来,也是与政府在文化经济政策上予以扶持,在财政税收政策上给予倾斜,大力改善投资环境,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外部条件分不开的。据了解,大芬村所在地的政府对大芬村发展油画产业实行定额低税收政策,以达到“放水养鱼”的目的,从而对民营文化企业投资油画产业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当地政府一直把大芬村的环境改造当作一件大事来抓,邀请专家,为大芬油画村发展制订总体规划,投入资金,进行村内环境改造,建起油画市场,为大芬油画村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和艺术生态条件。
大芬村油画是否降低了艺术价值
大芬油画村的油画生产者和经营者坚持以市场为主导,成功实现了艺术与市场的对接。但也有人质疑:大芬村是否降低了艺术的价值?专家认为,艺术家的艺术价值也同样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和商业渠道加以传播得以实现。大芬油画村为中国“以商业的口味制造艺术”提供了样本,对艺术产业化作了有益探索。大芬村作为油画制作和销售的中心,吸引了来自全国不少省市的画师,他们在这里求生存谋发展,不管是什么流派出自何门,必须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市场的检验。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油画艺术在这里完成商品化过程。在艺术和市场完成对接的同时,艺术家的才华和财富也在这里得以转换。
大芬村美术产业协会秘书长、大芬村集源画场总经理林正禄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大芬有个集源画场,集源有150人在中东做销售,有250人为中东的市场画画,200人生产画框、50人搞管理、50人做营销,而中东一年的销售额是一亿元人民币,去掉进出口报关、原材料画框、颜料等成本,一年的纯利润是4500万元。这样巨大的市场和高额的利润,我们不能放弃。原创可以从总高度上“纵向”促进文化产业,而行画则能够从横向来普及和推广文化。
中国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梁江指出,我们现在有些人对艺术价值的判断还停留在农耕时代,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艺术与市场如何对接”是中国当代艺术理论界最有意义的一个话题。大芬人对当代艺术的理解极具启示意义,文化的商品化、消费化是二十世纪文化的特点。而认为艺术审美与实用二分的观点,早就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否定。
中央美院《美术研究》主编殷双喜认为,走入寻常百姓家才是艺术家的出路。“艺术品应当盯紧挂历失宠之后老百姓家中空白的墙壁。”殷双喜算了一笔账,到2005年,我国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将达到22平方米,而居民居住的空间即是室内艺术品的空间。美国中产阶级每个家庭的挂画数量大约在30幅左右,如果中国城市每个家庭有10幅挂画,那对艺术品的需求量就会是一个天文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