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项重大发现与天然橡胶产业的未来发展
封闭和密不透光的黑屋子,高倍数的电子显微镜,仅两万分之一毫米薄的细胞切片,荧光屏上神秘的图像……
郝秉中、吴继林夫妇的多项重大发现,就在这里诞生。这些发现,为橡胶树的丰产、甚至为整个国际橡胶产业的升级换代,提供了细胞学层
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在寻求促使橡胶树排出更多乳胶的方法。郝秉中、吴继林夫妇的发现揭示了真相 一种叫茉莉酸的物质,能刺激橡胶树乳管的生成,从而排出更多的胶乳。
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认为,排胶停止是由于乳管堵塞,堵塞的原因是胶乳在乳管伤口的凝固。而郝秉中、吴继林夫妇发现 堵塞首先是因为在乳管的伤口形成了蛋白质网,这张网才是造成堵塞的“元凶”。
人们发现施用乙烯后,橡胶树一种严重的病害――条溃疡病不易发生,但说不清其中的原因,郝秉中、吴继林夫妇与植物病理学张开明教授合作研究证明,其真实的原因是乙烯诱导了橡胶树对条溃疡病的抗性……
上述每个发现,都在橡胶界引起波澜,因为它们为橡胶研究打开了一扇扇新的大门,由此发端的研究之路将无限延伸。
2004年9月,国际橡胶研究与发展委员会 IRRDB ,将两枚IRRDB橡胶杰出研究金奖分别授予郝秉中、吴继林夫妇――这是中国人首次获此殊荣。
18年“黑屋子岁月” “那是一种享受”
这些重大发现,来自在实验室和橡胶林里31年的试验,来自在电子显微镜下连续18年的观察。
为取得科研上的第一手资料,必须经常下农场观察工人割胶,割胶的时间通常是凌晨3点至6点,于是披星戴月、翻山越岭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有的地方还能骑自行车,山高坡陡处只有走路,往往天蒙蒙亮的时候,他俩已风尘仆仆出现在胶工面前。
1984年,利用联合国粮农组织援助的50万元,夫妇俩所在的研究组在湛江建立了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室。此后18年,每年有3个月时间,夫妇俩要携带从各个橡胶林采集的试验材料来到这里,切成仅两万分之一毫米薄的切片,再在万倍功效的电子显微镜下屏息观察。
电子显微镜以X光作为光源,观察室密不透光。每天8小时关在黑暗的小屋里,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千变万化的细胞,苦苦地思考它们的意义。从电镜房出来,夫妇俩往往脚发软、眼发花,一个月后,体重开始下降,有几次红血球和白血球甚至降到标准线的最低水平。
但是橡胶细胞的各项机理、各种奥秘,也就在显微镜下一点一点地暴露在勤奋的研究者面前。
“观察那些细胞,就如同在跟它们对话,从那变幻的细胞身上,发现新的东西,那种愉悦的感觉,难以言表。”回忆这段“黑屋子岁月”,吴继林平静的声音里漾起少有的激动,她甚至认为“那是一种享受”。
“即使不给金奖,我们也很快乐”
日前,在中国热带农业大学一间静谧的实验室里――它坐落于海南省儋州市――记者采访了这对已年过花甲的老科学家。言谈之间,记者了解到他们是属于那种至今过着简单生活的人 每天仍然是三点一线――实验室、试验田、家;穿着已经过时的服装;对眼下流行的时髦家具一无所知……
但这两个在生活上不肯“与时俱进”的老科学家,对国际橡胶研究领域的发展态势,却了如指掌,对中国橡胶业发展前景的思考,深远而敏锐。
“国外已经在研究将贵重的蛋白质基因和合成茉莉酸的酶的基因转入橡胶,世界橡胶产业正面临着升级换代。我们俩从事的细胞学和生理生化研究,准确地说,是为了橡胶产业的将来。几项发现,均属创新。即使不给我们金奖,我们也很快乐。”
从1986年国家设立自然科学基金以来,夫妇俩连续申请了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命中率达100%,在报批率只有15%左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让人称羡。
郝秉中与吴继林同在四川大学生物学系就读。1959年大学毕业后,郝秉中考上了北京大学研究生,吴继林进北京农业大学当了一名老师。1964年,两人的孩子刚出生几个月,满腔热血的郝秉中告别妻儿来到海南,开始了天然橡胶树细胞解剖的研究工作。他的这一选择,使夫妇俩长达9年天各一方。1973年,吴继林也来到了海南,与丈夫并肩站立在中国橡胶研究的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