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从今日起推出《回眸与展望》系列报道专栏,重点展示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教育、科技、文化以及经济等领域取得的崭新成就和大好形势;以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报道科学发展观给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的历史性变化;聚焦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给社会
各个领域带来的生机与活力,解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重大改革措施与人民切身利益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透视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人们可以深切感受党和政府的务实精神、应对能力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从而树立起冷静看待问题、正确看待形势的理性意识,把力量凝聚到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决策部署上来。
本报讯是否拥有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迫切需要。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排头兵,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近年来在国家强有力的支持下,积极地投入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事业当中,迎来了两校历史上少有的大发展、大建设的新时期。
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北大清华积极推进学科整合和建设,在人类已有知识的各个领域追求卓越。北大2000年与原北京医科大学合并后,学科更加齐全、结构更加合理,朝着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迈出了具有战略意义的一大步。清华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提出了“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世界一流大学”,1993年进一步提出使清华成为“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世界一流大学”,迈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第一步。
致力于教学和科研的统一协调发展,是北大清华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重要步骤。两校在建设研究型大学的过程中,坚持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上水平,努力探索和实践,将教学和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以高水平的科研保证高水平的教学以及高水平的人才培养。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推进人才队伍建设是北大清华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重要战略。据了解,到目前为止,北京大学已拥有57名院士、57名长江教授、123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一批著名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到2003年底,清华大学专职教师中有两院院士共57人,长江学者48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2名,杨振宁、林家翘、姚其智等一批国际学术大师落户清华,萨文迪、欧阳劳瑞、约翰・桑顿等国外著名学者陆续应聘为清华教授。
在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中,北大清华承担起为民族国家作贡献,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责任。两校的一批学者参与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国家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研究制定,已经初步形成一批优秀的科研团队和群体,承担了多项国家“973”、“863”、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科研项目,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竞争能力明显增强,产生了一批具有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经多年努力,清华大学近年来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纳星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并已开展了一系列科学试验;32位微处理器―――THUMP通过了鉴定;以清华为主要承建单位的中国下一代互联网主干网―――CERNET2正式开通并提供服务;加速器辐射源移动式集装箱检查系统居于世界一流。北京大学在政治、经济、文化各研究领域产生了一批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价值的成果:从北京东胡林遗址到陕西周原墓葬群,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令世人瞩目;在“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重中之重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为项目的圆满完成、特别是在科学定年上作出了关键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