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以“中”为重 构建和谐社会

2005-03-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玉玲 我有话说

刘福垣:1944年9月生于黑龙江省。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后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院,获硕士、博士学位。现为国

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投资系博士生导师。

记者 构建和谐社会应该是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其问题的关键点在什么

刘福垣 和谐社会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就是和谐的社会。和谐就是以人为本,在这个社会里,一切为了人的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为了人的素质的提高、人际关系的升华、人天关系的和谐。这其中,最根本的人际关系是劳动关系、就业关系,按照建立和谐社会的要求,各级政府要把就业放在第一位。另外就是人天关系,自古以来我们中国朴素的唯物主义叫“天人合一”,天和人的关系要和谐,因为我们是自然的一部分。如果我们破坏了自然,直到自然不让我们生存,那么一切经济、一切发展都是空谈。要想建立和谐社会,不能离开中国特色,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在当年我们解决了吃、穿、用等问题后,卡在了社会保障、义务教育、普通民居上,现在我国面临着社会保障、就业问题、教育投入三大发展难题,都要靠发展观的转变来解决。不是生产力发展水平问题,不是经济实力问题,而是分配关系问题、发展战略问题。首先,和谐的关键是确保低收入人群没有后顾之忧。改革开放后,我们对社会保障问题重视不够。社会保障是一个公共品、它不是社会产品。由于社会保障问题,老百姓有钱也不敢消费,存款越来越多,就是这个原因造成了产品积压。由于这些产品积压,生产这些产品的人就要下岗、生产这些产品的企业就要破产。保障不到位的后果是家庭保障赔率是百分之百。老百姓攒钱就是攒失业,因为存款如果不能转化为贷款就是转化为失业。在全社会总的剩余价值中,大头要归社会占有,用其来搞社会保障。现在有一部分要纳入财政预算的社会保障没有解决。这就需要加大整个社会保障的力度。第二,土地批租是社会不和谐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方面批租的土地使用权转到开发商,房价高涨,另一方面是大量的老百姓买不起房子,甚至租也租不起,造成住宅短缺。现在说房地产过热,其实房和地不是一回事。现在是住房短缺,地产过热。现在大家说房价太高买不起。实际上工薪一族的工资中只含有房租,不含有房价,但现在的房子是给有钱人盖的,大多数的产业工人不可能买房子。我们现在的住宅短缺不是三五十年,而是五六十年才能解决的问题。所以房地产业,尤其是房产业需要大力的发展。

第三个就是教育,我国是一个教育大国。我们义务教育还收费,现在超收的学费达到3200多亿,而非义务教育,政府拿钱还不少。我们国家在非义务教育上花的钱比在义务教育上花的多,这是不正常的。

记者 你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体有哪些建议

刘福垣 以“中”为重,五个统筹才能和谐。构建和谐社会,我认为要树立以“中”为重的发展观,它主要包括五方面内容:第一,加速中等城市扩容。我国工农两种生产方式、城乡两元社会结构的转化,要靠城市化来完成。我们应该在市场机制推动和政府引导下,形成大、中、小结构合理、配套完整的城市体系。目前我国的城市化严重滞后,城市结构扭曲,在660多个城市中绝大多数是小城市,还有数以万计的规模极不经济的小城镇。缺少百万级的大城市。因而当前急需把相当数量的中小城市发展为大中城市。这是解决城乡矛盾的一个重要途径。

第二,启动中部崛起战略,进行区域结构调整。中部地区是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板块矛盾转化的关节点,是启动内需、解决就业问题、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战略决战地区。从经济发展规律来看,东、中、西三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要靠中部大发展来解决。这是解决区域结构的矛盾。

第三,重视中间产业发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中间产业是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其中第三产业、建筑业的就业潜力和弹性最大。首先,还是要大力发展传统服务业。服务业的发展是和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社会化同步的。目前我国服务业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差距太大,许多城市的功能不健全,主要是服务业功能不健全,发展服务业是当务之急。其次,建筑业的发展必须适应人口城市化的需要。建筑业是我国目前和未来长盛不衰的支柱产业。其中作为进城农民定居工程的居民住宅业,应该是重中之重。建筑业的大发展将带动50多个行业的发展,为就业提供的岗位是相当可观的。

第四,扩大中等人才队伍。在我国,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新经济的呼声比美国还要高,片面强调中国特色的风头一变,又片面强调全球一体化,忽视中国特色,几乎忘记了我国当前的发展阶段。我国目前急需有专业资格认定的中等技术人才。

第五,提高中等收入阶层比重。这个阶层不是有中等规模的金融资产,就是有中等水平的人力资本,他们有消费结构升级的欲望和能力,有投资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冲动和可能。这个收入层次人口数量的多寡决定一个社会的稳定度,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