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

2005-03-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主持人:本报记者 王瑟 李陈续 蔡闯 我有话说
主持人语:以往常说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资源约束日益突出。如何提高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各个经济环节的运行效率,进一步清除妨碍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根本转变的体制性障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现有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构建资源
节约型社会,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

特邀嘉宾:

陈德敏委员(全国政协常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政委)
高清代表(江苏省溧阳市市长)
李荣杰代表(丰原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陈德敏:把传统的线性经济方式逐步转变为循环经济模式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缓解我国能源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必须立足国内,显著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坚决实行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

新疆是资源大区,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在新疆。中央提出“后来居上看新疆”,就是基于新疆的优势资源。新疆的煤炭资源占全国的40%,石油天然气占全国的30%,另外有色金属等资源在全国都占有优势。但并不能说新疆不缺资源。从多年的经济发展来看,我们走的是一条传统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对资源的浪费很大,这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我们把后几代的资源都用完,如何让后人发展呢?

新疆地表水全国最丰富,但不是说我们可以随意地用它,要想让这些水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就必须发展节水农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现在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节水灌溉区,我们天业公司生产的节水灌溉设备是全国最大的,推广节水灌溉的面积也是全国最大的,已达到550万亩。

新疆石河子造纸厂通过技术改造目前已走上良性发展道路。造纸工业是资源消耗大企业,更是环境污染大户,但我们利用科技手段,让一片戈壁滩成为芨芨草的生长地,成为造纸原料的来源地,把工业污水通过改造变成灌溉用水,让戈壁滩变成绿色生产基地,让造纸后的生产废水成为灌溉用水,这样的循环生产带来的直接好处就是环境生态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保护与生产相得益彰。

高清:加速新型工业化之路

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注重能源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依据可持续发展要求,切实加强资源环境保护,积极破解资源约束难题,是溧阳市走新型工业化之路的重要保证。

要做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求我们积极破解资源约束难题。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土地、资金、电力偏紧问题日益突出,我们必须广开思路,全盘考虑,紧中求活。

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是溧阳市走新型工业化之路的重头戏。我们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信息化、自动化改造为重点,提高生产效益,降低能源消耗。一批“低消耗、高增长”的中小型企业快速成长,推动了产业循环式组合、企业集群式发展。溧阳正在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精心打造节能型企业、节能型园区、节能型社会。

充分利用“天目湖”品牌效应,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旅游业等绿色环保产业,是溧阳市走新型工业化之路的又一支撑。以“天目湖”为重点的品牌农业建设,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我们已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31家,其中国家级科技示范基地1家,省级2家。96个农畜水产品基地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现拥有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品牌。南山竹海、天目湖山水园、乡村旅游等一批旅游景点项目加紧规划建设,形成了溧阳“旅游名城”的发展定位,一个融入长三角经济带的绿色食品基地、都市圈后花园和华东地区首选的旅游休闲胜地正在崛起。

李荣杰:大力开发生物能源替代不可再生能源

加快节约型社会的建设进程,除了要全社会注重能源资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显著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以外,还有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就是注重运用高新技术手段,从根本上缓解我国能源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

用玉米、薯类、作物秸秆等为原料加工生产石油产品替代品,即开发可再生生物能源资源,在国内外都已经具有几十年的研究历史,并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生产技术和工艺。丰原集团历经十年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发展,拥有了国际先进水平的生物化工的发酵、分离两大技术平台和独特、科学的生产工艺,不仅形成了年消化粮食310万吨的生产加工能力、精细化工产品出口额连续7年保持全国第一,而且已经培育并初步形成了新型生物能源和生物材料产业。在生物能源生产方面,丰原的燃料酒精项目是国家发改委的试点,负责在安徽、江苏、山东市场的推广。生物材料生产方面,建成投产了我国第一条以粮食技术路线生产乙烯、环氧乙烷装置,5吨玉米即可转化为1吨乙烯产品,在油价居高不下的市场形势下效益非常可观;与比利时合资的年产3万吨L―乳酸项目,用于生产聚乳酸可降解塑料、聚乳酸聚酯,替代用石油原料生产的聚乙烯、聚丙烯塑料和石油化工生产的PET、PBT化纤聚酯。这些项目及其技术、工艺,在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取得了有效减少污染、拉动农业生产的良好社会效益。

面对有限的能源资源和日益增长的人类发展需求,通过技术创新,转化和利用可再生资源,走循环经济的道路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人物素描:郭红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